国博沙特出土文物展告诉你:阿拉伯之路是个什么路
2016-12-25 17:51:53 作者:李韵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阿拉伯之路,是香料之路?朝圣之路?还是……走进国家博物馆B3展厅,“阿拉伯之路——沙特阿拉伯出土文物展”,会将观者心中的疑惑,逐一解开。
此次展览汇集了沙特阿拉伯十余家博物馆的446件(组)文物藏品,以时间为主线,分为“人形石碑”“香料之路”“朝圣之路”“沙特王国的形成与考古”4部分讲述阿拉伯地区由古至今的故事。
百万年前的阿拉伯
在“人形石碑”单元,我们可以看到有着一百多万年历史的石制生产工具,包括石斧、刮削器、箭镞等,向人们诉说百万年前阿拉伯人祖先的艰辛与智慧。展柜里有一件石马,只残存着头部和躯干。然而,可别小看这个貌不惊人的石马,它可是距今一万年前的石雕。它从鼻子至肩部的脊状有着明显的刻画,沙特的专家说,这些刻画很可能代表着早期的缰绳。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沙特地区的人们可能已经拥有了驯化马的技术。而在此之前,人们多认为马的驯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3500年的中亚地区。
距今6000年的人形石碑是阿拉伯半岛迄今发现的最早最著名的古代人类遗物。展厅中的三件石碑雕像虽然来自半岛的不同地区,但人物造型具有显著的相似性:整体长方,上身较方,锁骨高耸,双臂交叉,整体造型风格显著,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三尊雕像在衣着、神态风格上迥异,或许代表着古代阿拉伯半岛不同村落和部族之间存在的风俗差异。
文化交流的香料之路
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多有乳香、没药等树,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香料贸易。商人们通过香料之路将乳香、没药运往半岛其他地区甚至岛外,沿途的城市为过往商旅提供食宿方便,并对其征税。香料贸易为阿拉伯半岛带来了财富,使人们在满足衣食等必需品之外,有了佩戴装饰品的需求。展厅中,距今3000年前的人们用贝壳、玛瑙制成的手链、项链,就是证明。
1988年夏季,沙特考古学家在泰伊城外发现一座大型王室墓葬。此次展出了包括黄金面具、黄金手套在内的部分随葬品。墓床支脚被雕刻成婢女形状,足以显出主人的尊贵。该墓葬时代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这些随葬品表明泰伊地区的居民曾经与地中海世界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已经一定程度上受到地中海风俗、传统的影响。
虔诚铺就的朝圣之路
宗教与虔诚的信徒,是阿拉伯地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元素之一。自古至今,无数信徒行走在去往麦加的道路上。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时期开始后,麦加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中心和精神圣地,曾经的香料之路逐渐被始自叙利亚、埃及、伊拉克、波斯等地的麦加朝圣之路所取代。
在“朝圣之路”单元,货币、玻璃器、陶器等展品讲述着在这条跋涉千里的信仰之路上,信徒们如何通过物品贸易与交换龃龉前行的。而有些瓷器,据说是从丝绸之路由中国运输而至。这些在阿拉伯半岛出土的中国瓷器,正是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交流的铁证。
克尔白天房,是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之中心,位于麦加城内。展厅里那几块十六世纪制作的克尔白天房的门板,其精工制作的银制锁与锁盘,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几百年来阿拉伯人对于宗教的忠心与虔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