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辉县发掘报告》出版6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适逢《辉县发掘报告》出版6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重印了此书。为纪念新中国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缅怀当年参加发掘工作的考古学者,也为纪念这部考古报告对于学术的引领作用,12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科学出版社、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共同举办的“新中国考古从这里走出——纪念《辉县发掘报告》出版6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系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部分省市考古研究单位的学者及媒体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50年至1952年,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由此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大幕,当时参加发掘的学者如夏鼐、郭宝钧、苏秉琦等皆为一代考古大家。而1956年出版的《辉县发掘报告》(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第一号)开创了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的先河。

  科学出版社总经理彭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河南省原副省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张大卫及国家文物局考古处相关负责人先后致辞和讲话。彭斌回顾了当年《辉县发掘报告》出版的历程和科学出版社在考古书籍出版方面的优良传统,认为《辉县发掘报告》的重印和这次会议的举行,是为了满足学术界的需求、让经典得以再现,更是为了继承优良的出版传统,和学术界一道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王巍在致辞中表示,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是怀着一种尊敬和瞻仰的心情阅读这部报告,现在更应该缅怀当年参加考古发掘和编写报告的学术前辈。当今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前所未有,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向那些60年前为了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最重要基础性贡献的老一辈考古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学习和效法他们求真务实、心无旁骛、艰苦奋斗的精神。李伯谦回顾了当年辉县发掘的历程,总结了辉县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这部报告最重要的特点是资料齐全、描写详尽,介绍客观,相比之下后续的一些报告却有简化的趋势。他强调在当前考古报告如何编写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里要认真总结,不能搞简化,要把材料原原本本地发表出来。张大卫阐述了自己对考古事业和考古人的理解,表示从《辉县发掘报告》中看到了老一辈考古人的高尚品质和严谨的治学传统,并由一代代考古人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考古文化”。国家文物局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文物局和考古学界历来重视考古报告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十三五”期间,希望加强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工作,继承优良传统,开拓创新,并反映学科和社会的变化,提高出版水平。

  与会学者相继发言,对《辉县发掘报告》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科学出版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乡市和北京大学赠送了重印的《辉县发掘报告》。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