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藏家占醒目席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前不久,《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谁在收藏中国》中文版面世。

  该书的两位作者,卡尔·梅耶此前是《纽约时报》一名社论作家,谢林·布莱萨克则是一名拥有艺术史学位的纪录片制片人。他们研究了大量个人书信、文件、历史记录,还有一些主要人物的回忆录,以此梳理出了一部关于中国文物流失的百年纪实作品,并由此探寻中国国宝回归的曲折之路。

  1935年,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普爱伦凿成碎片运至美国。博物馆最终完成了碎片的拼接和修复,但某些细节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之中

  日前,本报记者对该书译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进行专访。张建新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长期从事中外文物、博物馆交流工作。他个人不太赞同高价回收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但也乐见中国收藏者、收藏家走出国门,促进流失文物回国,促进更多更正常的文化交流。

  揭示文物贩子的罪恶

  2004年,在敦煌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海外博物馆应该归还从敦煌遗址拿走的所有文物。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们已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十几处收藏地。《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两位作者详细介绍了美国人兰登·华尔纳用胶水揭取敦煌壁画的罪恶过程,较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揭示的细节更丰富。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中,龙门石窟雕像同样极其珍贵。根据美国作者的研究,当年经营龙门石窟雕像的最重要古董商竟是一位中国人,他叫卢芹斋。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卢芹斋是西方掠夺中国艺术的主犯,而他的欧美客户则把他视为“外来中国仆人”。

  卢芹斋是浙江人,1902年他作为厨师乘船前往巴黎。几年后他在法国开办了一家小画廊经营古董等艺术品,起初他只从欧洲进货。到了1911年,他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从而有可能获得一些重要文物,许多东西源于宫廷。

  经营初期,卢芹斋向欧洲收藏家出售中国瓷器文物。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卢芹斋开始向有钱的美国人兜售中国佛教雕塑藏品。他还把自己的经营重点转移到了美国,在纽约第五大道开设了一家画廊。1926年,卢芹斋对位于巴黎库尔塞勒路的一栋19世纪联排别墅进行修缮,将其改造成一座中国佛塔式的5层红色建筑。最终,卢芹斋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古董商。

  整个20世纪30年代期间,卢芹斋构建了复杂的买家和探子网络,使他不仅有能力购买佛教雕塑,还能够买到源于盗墓的整套玉器和青铜器,以及遭受破坏寺庙的壁画。

  《谁在收藏中国》一书通过描述这些“小人物的大罪恶”,勾勒出一条重要的文物流失海外轨迹。

  美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藏宝图”

  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如今下落都在哪里?《谁在收藏中国》一书里,两位美国作者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列出了一份北美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藏宝图”。其中,部分美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多、藏品的珍贵程度等令人咋舌。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大量中国辛亥革命前的藏品,从古代陶瓷、青铜器到鸽子哨、蛐蛐罐等平凡的小玩意,其内容之丰富数北美之最。1901年,该馆研究员贝特霍尔德·劳费尔率队前往中国考察。1904年4月,劳费尔起航离开中国时,先后分9批运送了总计305箱物品,包括了7500件文物、500册古籍善本以及500个蜡筒唱片。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是世界最主要的中国书画收藏机构之一,所收藏的中国书画作品横跨唐朝与清朝。1902年,希伯·毕肖普向博物馆捐赠了1000余件中国玉器,这批玉器主要是清代玉器,其中不乏制于乾隆年间的精品。之后,纽约收藏大家本杰明·奥尔特曼又向博物馆捐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中国瓷器、珐琅器和鼻烟壶,其中仅鼻烟壶就有近两百件之多。

  该馆的明星藏品为《帝王礼佛图》,系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1935年,它们被任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普爱伦勾结古董奸商岳彬盗凿成碎片运至美国,博物馆最终完成了碎片的拼接和修复,使其成为亚洲展厅中的骄傲。

  中国有望成为吸引文物回流之地

  《谁在收藏中国》的两位美国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述中国文物百年流失的过程、细节、相关人物等等,但在全书的后记中,他们也不得不正视一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这些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本土的收藏家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买家常常让世人为之惊诧。类似刘益谦一类的实力藏家,他们不仅出于个人兴趣收藏中国珍品,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流失文物回归中国。此外,一些中国政府部门,尤其文物保护部门,对中国流失文物更加上心,出手收集也十分果断。法国藏家高美斯与中国某些地方政府达成的有效合作,促进了不少珍品回流。

  数年前,杭州市政府联合中国美院,买下7010件德国包豪斯风格作品,其影响更大。原因有二:一是这笔投资并非像以往那样,只盯住中国文物,其二,所买作品体现了1850年以来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和演变,是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重要物证。这个举动有了“中国收藏世界”的意味,因此比以往更让人瞩目。

  据美国学者调查,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陶瓷、艺术品,就开始现身香港荷里活道的时髦古董店。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的带领下,“宫廷”标签很快变成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法宝。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嘉德、保利国际拍卖公司等中国本土拍卖企业在北京、上海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中国的艺术市场焕然一新,茁壮成长。

  两位作者还甚至引用了一位业内采访对象的话:“20世纪90年代期间,中国文物商店或拍卖行的买家,主要是外国人或来自中国香港的古董商、收藏家。2000年标志着中国收藏家、博物馆真正开始征购艺术品。而中国文物,也开始回流祖国。目前,来自中国的收藏家和古董商,已成为世界各地中国艺术拍卖会上的统治力量。”

  难怪他们在本书的后记中赞叹道,“跑道已经准备就绪”,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收藏者会占有醒目的一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