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现代方法,古书画鉴定易陷死胡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世界因遗产而璀璨——2016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昨天在中国人民大学落幕。三天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十多位研究员和修复师,围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修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与会人员认为,在沿袭行之有效的中国传统书画修复技艺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引入科学仪器,参与古书画鉴定。

  中国古代名画《女史箴图》于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馆后,就成为那里最知名的藏品之一。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保护部工作的乔安娜·科谢克,带领16人团队专门从事保护、装裱亚洲和西方绘画。“我们馆内的修复师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协调各方关系。”她介绍说,与中国同行不同,那里的修复工作要同科学部、收藏服务部、租借处、展览方和策展部门密切配合,保护部最核心的任务是为馆藏所有类型的材质和物品,提供最佳预防保护和处理的专业知识。她以《女史箴图》为例,入藏之初,画作中描述一家人的一段,损毁非常严重,以至于拍照时都显示不出画面。自2009年以来,一支由管理员、修复师、科学家和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就开始记录、研究和保存这幅画了,“东亚绘画的保护和处理是一个高度专业的领域,我们努力沿用几个世纪传下来的复杂方式保护这些画在纸和丝绸上的绘画。”据她介绍,《女史箴图》每年只能展出三四次,包括光照时长都有严格限定。

  目前在大英博物馆担任高级修复师的邱锦仙,当年与同事一道修复了顾恺之的这件《女史箴图》。今年64岁的她早年在上海博物馆工作,如今已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29年,由她主持修复的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古画多达三四百幅。据她回忆,由于不少原件破损严重,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众多中国古画以前很少有机会露面展出。馆内的英国修画师掌握的也是日本的修画技艺。而她让中国古画传统修复手艺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除了修复,古书画保护还得做好鉴定。当下书画鉴定主要依靠肉眼鉴定,带有很大个人主观性。上海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单国霖举例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召开过一次“中国画的真实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对一件名为《溪岸图》的画作争议颇大:一方认为是南唐画家董源的唯一传世真迹;另一方提出是由张大千伪造的赝品。“大都会博物馆用软X光摄影对画幅进行拍摄,发现有模糊署款‘后苑副使臣董元画’,画家董源的‘源’字在元以前史籍中都写为‘元’。这就增加了它在元以前就已流传的经历。”在他看来,如果缺少现代科学方法,古书画鉴定很容易陷入死胡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