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博物馆传鱼灯舞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鱼灯舞民俗博物馆开馆仪式上,有鱼灯舞精彩表演

 

  闻名遐迩的“一街两制”中英街素来有“购物天堂”的美誉,这里也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头角鱼灯舞”的发源地,每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妈祖诞辰等节庆,五颜六色的鱼灯便会亮起烛火,伴着麒麟舞动,沙栏吓村里呈现一片灯火辉煌。近日,集中展示沙头角鱼灯舞传承和保护歷史的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是深圳市首个以国家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开放后将为中英街增添一个文化观赏好去处。/文﹑图﹕大公报记者 郭若溪

 

  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位于沙栏吓村村委二楼,250多平方米的展区不仅介绍了沙栏吓村的歷史,还展示了当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馆内的鱼灯设置和造型,都是渔民日常生产中常见的海鱼品种。馆内雕塑演员身着蓝色套装,脚穿黑色布鞋,蹲马步,手拿颜色各异的鱼灯,或单人表演,或双人共同表演。

 

  整个博物馆内陈列了上千件藏品,除了鱼灯文物和展品,民俗实物以及不同时期的土地契约、边防证件、股票、债券和部分歷代民窰瓷器等实体藏品之外,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光电的结合,运用场景復原以及场景模拟等方式,向参观者具体展示沙栏吓村的歷史以及鱼灯舞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轨迹。

 

  首个国家非遗命名博物馆

 

  在18日的开馆仪式上,沙头角鱼灯舞一出场便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瞩目。在隆隆的鼓钹声中,一群人低马步俯身碎步,带出一串鱼灯:红色、青色和黑色的鲤鱼,黄衣鱼、金鼓鱼、火点鱼、石九公、三须公、石斑鱼,还有憨厚的绿色虾公。发光的鱼儿们在夜色中摆动游弋,彷彿将众人带入流光溢彩的海底。

 

  沙头角鱼灯舞具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民俗文化特色,其是舞蹈动作以“低马步”为主,配合“铲沙”、“窜水”和“飞跃”等动作,以及鱼群围绕黄鱼立角“献祭”的主题,在闵粤地区的鱼灯舞中独具特色。在音乐方面,鱼灯舞以锣鼓鼓点作开场伴奏,呈现其舞蹈的原始性,随后转以“大开门”、“得胜令”等粤曲为鱼灯舞伴奏。此外,鱼灯舞表演多选择在晚上进行,鱼灯在夜色中闪烁着灯光,随着人们的舞蹈表演,鱼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再现丰富的海底世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