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墩遗址群考古调查暨象墩遗址群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纪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寺墩遗址群的考古调查”,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规划中,“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这一跨区域考古研究项目的子项目。而“象墩遗址群的考古发掘”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象墩遗址发现于2012 年,位于寺墩西北,两者相距约15 公里,北距长江约10 公里。2016 年度的考古发掘主要针对象墩本体及其南部的大刘桥、四堡村、汉墩三处遗址点。其中,象墩遗址本体发现环壕、灶台及房址柱洞等遗迹现象;大刘桥地点发现长80米,宽8米的大型灰沟一道及明清、唐宋、六朝、周代、良渚等各时期水井180多处,灰沟内出土良渚文化晚期陶鼎、鼎足、双鼻壶、陶罐等,并出土大量动植物遗存,其中,带半方框形足及贴附假耳的鼎、表面髹漆的罐、木质泥掀等遗物甚为罕见;四堡村地点具有唐宋、六朝、周代、良渚等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发现断续的“S”形良渚文化河道,出土良渚文化“十”字形鼎足、周代铸铜石范等。

  2016 年11 月26 日,由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常州市文物局组织召开了“寺墩遗址群考古调查暨象墩遗址群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对象墩遗址群考古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对出土器物进行了观摩研究之后,听取了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考古科科长郑铎的工作汇报,对以寺墩为中心的太湖西北部良渚文化遗址调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象墩遗址群考古成果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亟待开展的考古研究工作、遗产保护工作与展示利用的规划进行了深入讨论。

  专家点评(按发言顺序排列)

  陈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象墩遗址群的良渚文化器物,继兴化蒋庄之后,又是一批新材料,既有江浙沪文化圈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目前的小规模发掘已经发现了重要的遗迹现象,但想要探明遗址内涵、说明遗迹的性质,还有赖于更大规模的、更有目的性的发掘工作。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信息,它们可以反映遗址的动物群落、物种、生态环境等。这些内容在后期对遗址进行展示和利用的规划时可以参考。如果要建设遗址公园,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当时的生态,将有利于体现出文化的本土性。另外,象墩遗址仅是寺墩遗址群中的重要地点之一,今后在太湖西北部地区势必还有相当长期的工作要做。不妨借鉴良渚古城的工作情况,将遗址建成长期的工作基地,边发掘、边研究、边展示,把考古发掘、遗产保护与面向公众的宣教和互动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过去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之根。

  宋建(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太湖西北部是长江下游史前考古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域。以寺墩为中心的遗址群,是良渚文化核心区以外,重要程度仅次于良渚古城的一个遗址群。听汇报人的介绍,象墩遗址曾出土过可能是玉琮的钻芯,那就意味着此处很可能存在治玉工业。大刘桥遗址的大灰沟,形状更像一个大型的灰坑,有可能与陶器的制作有关系,比如作为堆料场。想要求证这样的假设,则还需要对填土做更细致的分析,看看有没有分块堆放陶土的现象,也需要考虑周边会不会有相匹配的建筑。鉴于目前的钻探工作也仅仅涉及遗址内的很小局部,建议扩大钻探面积,搞清楚整个遗址的范围、遗址地点间的关联。

  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从宏观上看,“以寺墩为中心的调查”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跨省课题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象墩遗址的考古成果更添重要意义。就目前我们所知的,寺墩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晚期,并且是这一时期良渚文化最重要的地点。而良渚古城到了晚期,由于水患频发,变得不那么宜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良渚古国是否发生了迁都,北迁至寺墩这一区域。因此,对于该遗址,不能简单当成原始社会来理解,而需要将其当成“都城”来设计今后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但是,寺墩遗址光有高规格大墓还不能说明问题,由于遗址的基础工作薄弱,是否具备“都城”的各类条件,还需要仔细求证。然而,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快,导致地貌改变很大,必须参考一些早年的地图,如七十年代的航片等,对原地貌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苏南地区也有水网交错的特点,则当时的水陆交通、城池防卫,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古河道就是串联遗址地点的一种重要线索,寻找古河道也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遗址今后的保护与展示利用,需要更谨慎的考虑,一定要在搞清遗址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再做规划。国家局的这一跨省课题,涉及江浙沪皖赣五省,各兄弟单位的合作交流很重要,相互借鉴经验可以在认识上少走弯路。

  邹厚本(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要把象墩遗址群的发现和寺墩、甚至整个太湖西北部联系起来。参考早年的等高线地图,恢复原有环境,以反映聚落的分布状况。虽然,我们看到象墩出土的器物群属于良渚文化晚期,但势必会有相对年代的差别,这需要我们进行分期研究。此外,这一地区历史时期的遗存也需要重视。在今后开展的保护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前提必须是考古工作做到位。

  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寺墩遗址群的特点,从各个遗址点的地名上就能听出来,象墩、青墩、汉墩、寺墩、高城墩等,似乎是每个墩子上都有人类生活。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在多水的江南,人们选择高墩居住,并随之又进行人为加高,甚至在死后也埋葬在墩子上。有的墩子可能原来就是个高地,有的墩子则是人为的堆筑。但是,每个墩形遗址的具体状态,现在并没有摸清楚,需要进一步工作,搞清楚遗址内涵,如有无墓葬、房址等。今后的展示利用,也要配合这些墩子的实际情况来规划,使考古先行,切勿做过度的展示,脱离实际情况。

  高蒙河(复旦大学教授):常州地区的圩墩、寺墩遗址,都是当年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之后却在很多年里少有动静。今天,看到象墩遗址的考古工作成果,遗址地点密集的出现,这在常州的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将开启常州地区考古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新起点。除了最为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存外,历史时期的遗存也很丰富,大大增加了常州原有的历史文化陈列的内容,也使得该遗址具有了年表的性质。这在周边地区较为少见,建议可以保留一些年代序列完整的关键柱,以便标识常州的历史发展轨迹。

  林留根(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常州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上发展的高峰,除了淹城所处时期、齐梁时期外,就是良渚这个阶段。并且,良渚这一阶段,应该代表着更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良渚时期的中国有了最早的文明,它是中国最早的文明社会,并且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寺墩出土了那么高规格的大墓,甚至超越了反山、瑶山大墓的富庶程度,但寺墩“王国”到底是什么情况,却并没有很好的研究,寺墩遗址的重要性被远远忽略。正如刘斌所长所言,如果良渚晚期发生了迁都,那一定不会选择完全没有文化根基的陌生的地方。而青墩、高城墩遗址正属于良渚文化较早时期,说明了寺墩遗址群的这一范围,早为良渚人所熟知。象墩遗址目前的发掘给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象墩遗址群中的大刘桥、四堡村等几个片区是怎样关联的,有没有功能上的分区,在整个寺墩遗址群中又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象墩高质量黑陶器、表面髹漆的陶器,反映出此地的制陶工业发达;木质泥掀的出土,反映出水稻田的面积很大,农业生产发达。因此,此地的良渚文化发展程度不能低估,遗址的学术价值很高。合理地进行保护,就是在打造常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名片,而利用的规划要在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后方能推进。

  赵辉(北京大学教授):“良渚”,不仅仅是一个原始社会,它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产生了国家的文明。从良渚文化被选入历史课本来看,良渚文化得到了学术上的最高荣誉。目前,我们知道的良渚古城是中心,以寺墩为中心的遗址群是其西北部重要的群落。其中,除了象墩、青墩等遗址外,不为我们所知的遗址可能还有很多。这一遗址密集的区域,是良渚王国里的地方小国,还是与良渚古国对峙的国家,值得我们思索。目前,象墩遗址的工作还需要以老地图为据,对地貌进行分析,开展有效的拉网式钻探,了解文化堆积的分布、厚薄,有无特殊的遗迹现象。当然,这需要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缓做展示方案,急做保护方案,跟着考古的进度,才能将展示利用做到最为合理。

  刘谨胜(江苏省文物局局长):首先,感谢到会的专家对象墩遗址群的考古成果给予的高度评价和宝贵的工作建议,也感谢地方政府对常州文物考古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当然,还要感谢我们一线的考古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付出,才使得“以寺墩为中心的良渚文化遗址群调查”取得重要突破。今天,到会的专家们正是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纪念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八十周年”的会场上,冒着风雨,风尘仆仆地赶来,来到这又一个重要的良渚文化分布区。关于寺墩与良渚古城的关系,不少专家都提出过“迁都”的假设,那么,今天专家们的旅程是否正重合了遥远的当年良渚先民们迁徙的路途呢?相信随着寺墩遗址群考古工作的开展,这一问题终将得到解答。

  徐光辉(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今天,与各位专家一起参观遗址现场、观摩出土文物,又聆听了宝贵的专业建议,我深刻地感受到象墩遗址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常委、宣传部表态,一定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展开认真研究,为象墩遗址今后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支持。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联合申遗,常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路走来,都离不开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关怀,我们也怀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进一步重视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合理利用,使文化得以传承,努力实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常州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荣誉。

  周晓东(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象墩遗址从被发现到取得今天的成果,已经历了好几年时间。我们一线的考古队员,人员少、任务重,非常辛苦。专家今天对我们所取得成果的肯定,是对我们考古队员莫大的鼓励,更增添了我们对继续开展寺墩遗址群调查研究工作的信心。在此,我代表文广新局表态,大力支持象墩及寺墩遗址群的考古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例如加大象墩遗址的钻探范围、扩大发掘面积,以期更全面地了解遗址范围与文化内涵,为将来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