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三线建设遗址暨工业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承办的“致敬中国三线建设的‘符号’816暨20世纪工业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于12月17日至18日在重庆市涪陵区举办,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以及来自全国文博界、建筑界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816地下核工程遗址是“三线建设”一个典型的案例,曾经是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建设工程。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对该遗址在遗产价值认定、在“三线建设”中的地位、活态遗产的利用、推进工业旅游项目开发及创意产业设计等方面,形成了阶段性共识,特以816宣言的名义发布,以期为未来项目的再发现、再挖掘奠定基础。

  与会专家认为,816地下核工程项目当属中国20世纪工业建筑遗产,为“三线建设”的代表作,属于新中国准军事工业遗产。应将816地下核工程项目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名录。

  专家认为,816地下核工程是中国“三线建设”的典型个案代表,在这里50年前有以山脉做天然屏障“成建制”的英雄工程兵与科技人员在第二人生故乡的一次次壮举,更有816项目停建后,数千建峰员工所经历的“找米下锅”的困境,从为和平而建到为和平而停的历程,反映了在中国“三线建设”中一个超大规模“全生命链”的故事,对816项目的回望,是为了前瞻,尊重这段历史,是“816”未来的风景。

  与会专家表示,816地下核工程是将遗产变资源的深耕细作之世界级创意园区。816项目是新中国历史文化遗产,816项目周边自然遗产资源、起催化作用的事件乃至日趋成熟的文化产业人士的聚集,都为它营造了亦历史、亦时尚、亦艺术、亦设计、亦生活的文化形象。

  专家表示,与相当多的“三线”建设项目及工业遗产不同的是,“816”是看得见的沧桑与辉煌。当下从保护“活态”遗产与利用出发,建造活力四射的“816”创意项目,要发出有“816”特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声。

  专家提出,816地下核工程保护与“活态”使用需要顶层设计。在明确遗产定位后,选择研究与实施路径格外关键。要研讨出一个适用于20世纪核工业遗产的发展路径,形成融文化创意、历史遗产、休闲娱乐、工业旅游等为一身的全新“产业链”。要有多专家、多视野、国际化的研判,要在精耕之始做好顶层设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