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顺利完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了配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探索秘色瓷的产地和唐五代时期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生产管理状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管办于2015年10月-2017年1月对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

 

  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大约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中和”年间前后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中期以后质量有所下降。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有包括八棱净瓶、碗、盘等在内的二十多种器型。胎质细腻纯净;天青色釉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均使用瓷质匣钵装烧,匣钵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

 

  在窑场格局上,以龙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西边是主要倾倒窑业垃圾处,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以及装烧工艺上均十分接近,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

 

  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