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渔村” 变身 “东南巨镇” 考古发现改写上海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青龙镇遗址发掘航拍图

 

  曾经,人们以为他只是近代开埠后走向繁华的“东海渔村”,遂有“百年看上海”之说。但日前公布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将上海文明的画卷延展到唐宋时期。一个人口、贸易、宗教都极其繁盛的“东南巨镇”——青龙古镇,从只有寥寥数笔记载的文献中走了出来,渐渐清晰了轮廓。

 

  ■ 唤醒千年“灯塔”

 

  今年9月,在上海青浦区白鹤镇距离吴淞江不到1公里处的一片葡萄地里,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发掘了数百平方米的土地,找到了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隆平寺遗址。

 

  始建于1023年的隆平寺塔呈八角形,共7层,据估测可能高达50多米,体量和高度超过上海现存13座古塔。而隆平寺还有1平方米见方的地宫。从地宫中出土了一些上海前所未见的珍贵佛教文物:除了古代钱币万枚,还有两座阿育王塔守护的四重套函,套函中有一尊木质鎏金释迦牟尼涅槃像和4颗佛教圣物感应舍利。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杰说,这些文物佐证了当时文献的记载。史载隆平寺塔是一座由民间捐献建造的佛塔。但更为重要的是,隆平寺塔还是一座灯塔,紧邻吴淞江入海口,肩负着指引海上丝绸之路过往商船进入青龙镇港口的导航功能。

 

  ■ 重现昔日繁华

 

  随着隆平寺塔基、珍贵佛教文物以及大量贸易瓷器的出土,一个在唐宋时期人口、贸易、宗教都极其繁盛、享有“小杭州”之誉的“东南巨镇”——青龙古镇,已被清晰勾勒出轮廓。

 

  陈杰指出,上海的历史在唐代之前的文献记载中仅寥寥数笔。此次青龙镇的考古发现,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有力地证明和进一步确立了青龙镇在上海乃至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重现了唐宋盛世上海这片土地上的繁荣景象。

 

  处在“控江连海”位置的青龙镇,最初是个军事据点,到了晚唐、北宋初年就转型为经济贸易重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海内外贸易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青龙镇曾专设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务。鼎盛时期,青龙镇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物华天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刘庆柱提出,青龙镇与上海城市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海上丝绸之路随着历史发展是从南向北迁徙的,从秦汉时期的合浦,到西汉的番禺,到中古之后的福建泉州,到封建后期的宁波,再到近代上海,这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过程。

 

  ■ 更多谜团待解

 

  事实上,过去半个世纪来,上海考古不断获得重大突破,已不断刷新世界对上海的认知。2013年,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迄今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下水利工程遗址。

 

  此次青龙镇遗址的考古与元代志丹苑水闸遗址,犹如两片上海历史的拼图“严丝合缝”地拼合。据《水利集十卷》记载,领衔建造志丹苑元代水闸的元代官员任仁发正是上海青龙镇人。

 

  尽管青龙镇遗址考古已经获得巨大成果,但一些疑问仍未解开,例如:相较于泉州、宁波等港口,同样是重要港口的青龙镇为何长期不为人知,以至于直至近代,上海还被视为寂寂无闻的“东海渔村”?又如,青龙镇面积究竟多大?当时的城镇发达程度如何?

 

  上海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将推进。宋代诗人梅尧臣曾经作《青龙杂志》记载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如今,考古学者们还正逐步发现唐宋时期的房基、水井、灶、铸造作坊等遗迹,希望能细致入微地复原出千年之前青龙古镇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