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大展又爆看点 “薄肉塑”飞天活现
菩萨立像
《伎乐飞天》图运用了雕塑+绘画技法,令人惊叹。
穿越千年的古风挟裹着华丽扑面而来,古人的智慧透过展厅珍贵的文物光芒熠熠。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对成都市民开放,12月14日,大展的重要板块“新疆龟兹石窟、高昌石窟及甘肃麦积山石窟壁画及彩塑展”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华西都市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探班。
麦积山石窟及龟兹石窟中不仅有着精美绝伦的佛教题材壁画和人物造像,古人超越时代的前卫艺术手法令人惊叹,同时还有很多壁画真实反映了1000多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日常,可谓再现古人生活的“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
首度入川行 麦积山石窟揭开面纱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它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该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时期,现存221个洞窟、塑像7000多身、900余平方米壁画,并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据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张萍介绍,这次来成都,是麦积山石窟精品文物25年来的首次外展,意义非同寻常。
来自于麦积山第4窟的《伎乐飞天》是整个展厅当之无愧的“明星”,而来自第127窟,完成于北魏、西魏之交的《维摩诘经变》也是颇为精彩,画面中,文殊和维摩诘分别坐于左右两侧,左侧文殊头顶有华盖,旁边诸菩萨与弟子侍立;右侧维摩诘有弟子围绕。正中有一菩萨,左手托盘,右手上扬,表现香积菩萨向大众施“香饭”之情节。绘制技艺精湛,是早期经变画中的优秀作品。
另一幅《接引飞天》(《十善图》)也是壁画精品,画面中四身飞天,束高发髻,着交领宽袍,下着束腰长裙,手持供物,前呼后应。右侧题记有“此人行十善得天道时”,左侧“诸天罗汉迎去时”。飞天身着土红和黑色花纹长裙,在楼阁上方蔚蓝色的天空中飞翔,流畅的线条、淡雅的色调以及轻盈的体态,表现出流动中的力量感,十分灵动。
薄肉塑飞天
惊现20世纪装置艺术
张萍在现场指着硕大的《伎乐飞天》图告诉记者:“这件北周时期的壁画首次采用了独特的薄肉塑技法,就是将雕塑和绘画的方式进行完美组合,以达到更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据了解,这种同时运用雕塑和绘画的艺术手法在20世纪的当代艺术界才真正流行起来,将不同的材质和技法进行结合,被称之为装置艺术。“1500年前的中国古代艺术家就有了如此惊人的尝试,相当前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张萍说。
据了解,《伎乐飞天》开凿于北周时期,窟龛上方所绘的这幅壁画为七幅大型“薄肉塑”飞天之一。画面中两组伎乐、供养飞天,相向而飞,天花散落。飞天脸部及肌体部分均由一层薄泥塑出,画面余部均彩绘而成。此壁画立体雕塑和平面绘画珠联璧合,创造性地绘制出了“薄肉塑”飞天壁画,具有“呼之欲出”之感,在中国石窟壁画中独此一处。
除麦积山石窟壁画外,展厅还展出了来自龟兹石窟的壁画。龟兹的壁画以别具一格的菱格形式绘制佛教故事画为主。本次展出的克孜尔石窟第171窟《券顶菱格因缘故事画》和第17窟《本生故事画》都是菱格故事画的代表。
壁画很生动
来看古人的生活日常
在出土文献资料匮乏的情况下,“新疆龟兹石窟、高昌石窟及甘肃麦积山石窟壁画及彩塑展”中的壁画可以说是古人的生活“纪录片”。
张萍说:“麦积山的地理环境是非常独特的,它离中原也比较近,而敦煌莫高窟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因此麦积山石窟的出现背景就颇具研究价值了,它反映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所以不少石窟里的壁画和造像也有汉民族的风格特征。”在她看来,很多作品都是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还有人们心目中所向往的美好世界,“相比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气息非常浓郁。”
据华西都市报记者观察,有不少壁画都反映了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狩猎场景,虽称不上写实,但是线条之间气韵生动,让人有一种穿越回过去,和我们的老祖宗同行于苍茫大地的冲动。此外,还有一些壁画斑驳得有些严重,据文物专家介绍,这是因为麦积山的湿度比较大,所以壁画受损的情况比较严重,目前国家正全力组织人力物力对这些国之瑰宝进行修复。
提个醒
展览持续到明年4月
敦煌文物陪成都人过春节
“新疆龟兹石窟、高昌石窟及甘肃麦积山石窟壁画及彩塑展”只是这次成都博物馆敦煌大展的一个部分,而27日观众还将会看到另外几个“重头戏”:敦煌石窟艺术(内含敦煌8个洞窟复制品),天府之国和丝绸之路特展,公共空间壁画展(内含张大千与敦煌,四川人在敦煌等专题)。
来自8个敦煌洞窟的藏品可谓是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目前作为重点保护文物基本未向观众开放。在这8个洞窟中,除莫高窟第158窟以4/5比例复制外,其余洞窟都按照1:1比例复制,其中莫高窟第285窟纵横逾9米,复制的莫高窟第158窟宽度超过18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