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神美‧米开朗基罗大展亮相艺仓美术馆

  (2016年12月28日 – 2017年3月20日,中国上海)大卫像、圣殇、西斯庭教堂的创世纪百余画作、圣彼得大教堂……米开朗基罗堪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最高典范!这位艺术巨擘跨足雕塑、绘画、建筑、诗歌全领域,创作出一件又一件举世夺目的艺术作品。此次,《小米手机‧神美‧米开朗基罗大展》将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带领中国观众们零距离走进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一窥艺术大师的精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卫 Photo by Antonio De Vito

 

  本次展览为国内首度中、意跨东西文化合作,艺仓美术馆与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Casa Buonarroti Museum)携手,由意大利政府认可国宝级湿壁画大师安东尼奥。德维托(Antonio de Vito)策展,完整呈现米开朗基罗这位传奇天才七十余年波澜壮阔的艺术生涯,感受历经500多年的经典传承!

 

  文化需求总在人文兴盛之后开始发扬光大!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古欧洲黑暗时期之后崛起,人们在满足于食衣住行的基本条件之上,反而更期望在精神、文化以及休闲娱乐各方面的满足;相应于现代化中国的崛起,国内人民对于生活基本需求已充分满足,更对美、艺文等资讯的渴求趋之若鹜。目前上海艺文生活普及发展,今日, 浦东滨江的新兴艺文中心 ——“艺仓美术馆”也冉冉建成,将成为长三角地带民众补给艺文生活的好去处。开幕之际更邀约历史悠久的意大利国宝-米开朗基罗大展访沪,将为2016年画下完美篇章,并为2017年作了最好的开篇。

 

  五大看点,不容错过!

 

  不为人知的米开朗基罗

 

  此次展览不仅涵盖文艺复兴巨擘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建筑、雕塑及文学领域的毕生成就,观者还可以欣赏到米开朗基罗的密友里查瑞利为其创作的胸像、竞争对手拉斐尔笔下象征着米开朗基罗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斯特、艺术家自己创作的《最后的审判》中描绘的人皮自画像…… 从一次展览中,看尽多位大师巨作,发现不为人知的米开朗基罗形象。

 

  全球雕塑艺术的指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圣殇 Photo by Antonio De Vito

 

  全球知名美男子《大卫》,多次被呈现的《圣母悼圣子》主题,以及跨性别主义的《酒神》…… 这些即将来沪的米开朗基罗划世纪作品不仅仅是工艺上的呈现,更是创作与艺术的领先。更可贵的是,意大利政府已于1865年订立法规,为避免原作损坏,不得再进行《大卫》原作翻模,此次展出的原作翻模复制《大卫》像,是全世界目前仅存三具从原作《大卫》所翻模下来的模具,由意大利翻模制作权威Andrea Chiesi教授全力精心打造而成,是他留予后人的最后一件精致翻模作品,极为珍贵。

 

  六百年前湿壁画重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帝之手 Photo by Antonio De Vito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的发展遍及意大利所有地区,规模宏伟、与宗教建筑共存,具备神圣的艺术价值,其中湿壁画技艺更被认为是最复杂,也是技术要求最高的绘画技巧。意大利国宝级湿壁画大师安东尼奥‧德维托(Antonio de Vito)将亲临展览现场重现米开朗基罗著名的湿壁画——利比亚女先知 (Lybian Sybil),观者们将全程亲眼目睹作画细节,重现中古世纪最璀璨华丽的艺术。除此之外,更有多幅米开朗基罗的经典湿壁画作品同时呈现,带你重温文艺复兴的艺术氛围。

 

  达芬奇 VS. 米开朗基罗 天才之争

 

  文艺复兴时期最脍炙人口的天才竞争:1503年,51岁的达·芬奇受聘于佛罗伦萨共和国,为市政会议大厅外墙创作壁画《安吉亚之战》;来年,年仅29岁的米开朗基罗也接到同样任务,并开始创作《卡西纳之战》,这个天才之间的竞赛到底是谁胜出,将由观者现场感受。

 

  跨越500余年的手稿,横空出世

 

  米开朗基罗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传奇艺术家,作品为后世所崇拜,真迹更是地球上的无价珍宝。展览中的真迹手稿,包括了为建筑、雕刻、绘画领域所制作的图稿,展现他精通雕刻、绘画,也擅长建筑与室内空间,甚至设计战争防御工事的超凡创作力。

 

  此次展览将从2016年12月28日持续至2017年3月20日,消费者可通过格瓦拉或官方微店购票,现在购票可享预售优惠。

 

  *注:主办方保有展览内容调整及解释最终权力

 

  观展指南

 

  参观期限:2016年12月28日至2017年3月20日(2017年1月27日除夕休馆);

 

  参观时间:周一至周五13:00-20:00(19:30最后入场);

 

  周末及节假日10:00-20:00 ( 19:30最后入场 );

 

  展览地址:艺仓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近浦电路浦明路口)

 

  票务信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