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花样滑冰的“黄金年代”为何是在清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少体育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古往今来的最高领导人中,只有乾隆皇帝对“冰嬉”如此重视和倡导。举措包括制定常规制度,并设立奖励机制。这其中,他曾让一个自己苦练成才的苗族青年喜桂,特批加入八旗军籍,并赐号“冰上燕儿”。另外,他善用宣传手段,不仅自己为冰嬉写序赋诗,还将其定义为“国俗”,后人研究其文章认为,从功能、性质上,乾隆对“冰嬉”有着高度的理性认识。

 

  乾隆皇帝还特令宫廷画师绘制许多以此为主题的图画。如今,就保留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当年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人合绘的《冰嬉图》是一幅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主要画面所显示的是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将当时花样滑冰的高超技艺,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冰上健儿们姿态各异,各显绝技,鱼贯而行,组成一条巨龙,蜿蜒盘转,非常壮观。

 

  那时,花样滑冰的动作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觔坠等动作,杂技则有射箭、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并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表演倒立或扯旗等动作。

 

  爱新觉罗·宝廷在《偶斋诗草》中对当时的滑冰技术有过形象的描绘:“铁若剑脊冰若镜,似履踏剑摩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左足未住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有时故意作欹侧,凌虚自我随纵横。是耶洛仙非列子,风胡能御波能凌。”

 

  清代冰鞋就分单双冰刀

 

  清乾隆年间起,溜冰器具也有了很大改善。从大多采用马的胫骨制成的初期冰刀,逐渐出现木制的冰鞋和木制镶铁冰鞋。清代后期,我国的冰刀已升级为铁制的。同时,冰鞋也出现了单冰刀、双冰刀两种不同的类型。

 

  双冰刀比较平稳,适合初学者练习。与现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较短,鞋的后跟有一部分下面没有冰刀,这样可以在需要时用鞋跟触及冰面以便停止滑行,或改变滑行方向。

 

  随着器材制作工艺的进步,这项运动在民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一些民间的节日庆祝活动中,像舞龙、舞狮、跑旱船等也都移到了冰上,在滑行中进行,别有一番风韵。

 

  爱新觉罗·宝廷的《偶斋诗草》曾记载过:“朔风卷地河水冻,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年年结队嬉郊堝。”这说明当时不仅在宫廷,城郊滑冰的人也很喜欢这项运动;另外在《北京竹枝词》中,有一首描写初学滑冰摔倒的诗:“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语虽嘲谑,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学习滑冰的热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