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文物“热”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是上海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纪念日。上海博物馆除了公布青龙镇遗址考古成果之外,还举行了公众活动,请老百姓走进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近距离了解文物,并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和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一起讲解新近发掘出的文物。据悉,按照目前的计划,这批珍贵的青龙镇遗址出土文物有望于明年三月前后,在上海博物馆公开展出。

  现在不少人一提起考古,首先想到的就是“盗墓笔记”、“摸金校尉”,但事实上,正规的考古活动之艰辛和严谨,不是一般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充满传奇。就拿此次的青龙镇塔基考古活动来说,从3月14日塔基结构解剖工作开始,到9月23日提取第一层木函内的文物,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要是按照小说中写的,可能几个小时就完成了。

  正是由于这样细致的工作,使得今天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珍贵的文物,更可以对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有更多深入的了解。好东西有了,怎么样才能让它“热”起来呢?这同样考验着博物馆的管理智慧。没有热度的文化必不长久,更谈不上良好的发展,博物馆也是如此,此次上海博物馆第一时间就让公众了解青龙镇遗址考古成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公开展出,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博物馆有三大功能:一是收藏保护功能;二是史料研究功能;三是教育、宣传功能。如果说收藏功能是基础,研究功能是提高,那么教育、宣传功能就是博物馆的展示。博物馆三大功能关系密切,互为促进。如果只注重收藏和研究,忽视教育、宣传,三大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工作容易停留在维护状态。2008年,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将“研究、教育”功能置顶。到2015年,《博物馆条例》正式颁布,“教育”功能又被提升到了“研究”之前。

  在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博物馆藏品与观众兴趣和需求之间的合理关系。因为,每一个受教育群体和个体有着不同的需要和兴趣,所以任何藏品的展示方式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从理论上讲,藏品与观众间的关系应当越活跃越好,越生动越好,越灵活越好。

  2015年秋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中,曾出现过故宫早晨午门一开,上千人冲向武英殿的情形,殿内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两个月里吸引17万人次参观,“故宫跑”也一时成为社会热词;2016年上半年,北京首博的“海昏侯考古成果展”同样观者云集、一票难求。与一些大型的名展、大展相比,一些地方的中小型博物馆还处在待开发的境地,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甚至摆放山寨文物,有的网站的展览消息更是多年以前的,这让公众很难走进并感知文化魅力。

  曾经有人说,文物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曲高和寡”甚至“乏人问津”。文物展览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大众的、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高高在上的享受,但我们现在却看到,不少博物馆的展览变得如此风靡、如此大众,这无疑是值得深思的。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感,这无疑是让博物馆文物“热”起来最主要的途径。专家表示,博物馆在策划展览和社教活动时,应该从满足公众新鲜、体验、求证等心理需求出发,让观众对博物馆保持新鲜感、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为博物馆招来更多的“回头客”。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曾经表示,“博物馆要树立公共意识与服务意识,无论是展览还是公众活动,都要从博物馆和公众两个维度去考量,尤其要首先考虑公众的诉求”。作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博物馆正经历着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一方面,博物馆应该通过提升服务、丰富展览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前来;另一方面,博物馆期待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建设博物馆的工作当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