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时代的一股清流 一针一线间的坚守

苏州刺绣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这2500年中,苏绣从乡村僻野,走上大家闺阁,直至庙堂之高。8岁开始从艺,向母亲与祖母学习刺绣的绣娘府向红说,“苏绣,是每个苏州女子一生都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么美好的传统技艺,与其等待被缅怀的那一天,不如从我开始身体力行,珍视这块瑰宝”。她潜心钻研苏绣,一针一线,一做就是二三十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红绣府服饰苏绣图案

      在中国,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据统计显示,苏绣占中国绣品市场国内年消费与外贸出口总量83%以上,谓之“刺绣四大家族的老大”毫不过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红绣府苏绣手袋

      苏州城建于2800年前,史书中出现最早的关于苏绣的记载,便是春秋吴时,吴王夫差为西施用苏绣设计“青莲包头”、“藕荷腰兜”的服饰。如该记载属实,那么苏州刺绣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这2500年中,苏绣从乡村僻野,走上大家闺阁,直至庙堂之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绣童靴
府向红绣

      农耕时代的“村野绣”。古代苏州刺绣多为衣服所做,将纹身与蔽体之功能合二为一便是刺绣。苏州人早期的刺绣多是乡间农妇所为,刺绣除了为自家人有衣穿外,还可换作它物,补贴家用。吴地气候温润,桑蚕之事得天独厚。此时的苏绣技术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红绣府服饰苏绣图案

      宋代以后,在苏州、南京、杭州等地设有专为皇室制作日用品的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祖上便做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而曹公也专费笔墨,言贾家有一稀世绣品——“璎珞”,乃是“姑苏女子,名唤慧娘”所做,以此来烘衬书香宦家的奢贵,足见苏绣珍品是一种家世、身份的象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红绣府服饰苏绣图案

      苏绣在江苏苏州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处都有艺人们飞针走线,绣出了无数佳品。特别是苏州西部:镇湖、东渚、光福三大镇虽经过了2500年的风风雨雨,吴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是户户有刺绣的繁荣景象。

      然而,在这个崇尚快时尚的互联网时代,苏绣这样的传统产业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使是作为发源地的光福,也鲜有人拿起绣花针,光福女子几乎人人都会刺绣,却只能被外国人喜爱和推崇,在国内少有市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府向红

      面对被淡忘的苏绣,8岁开始从艺,向母亲与祖母学习刺绣的绣娘府向红说,“苏绣,是每个苏州女子一生都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么美好的传统技艺,与其等待被缅怀的那一天,不如从我开始身体力行,珍视这块瑰宝”。她潜心钻研苏绣,一针一线,一做就是二三十年。她的作品逼真如画,尤其是在花卉枝叶的刺绣工艺上更是取得了不俗的造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红绣府服饰苏绣图案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潜心钻研,府向红的刺绣技艺越发精湛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向红绣府作品的绣工细致精巧,配色艳而不俗。在继承传统苏绣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刺绣针法和设色技法上的创新与突破。向红绣府根据面料的材质、颜色、厚薄,结合图案设计之美学,改良了多种苏绣针法,使刺绣工艺能更好地呈现于时装之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红绣府服饰苏绣图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绣童服
符向红绣

      一直视弘扬苏绣文化为己任的府向红不仅致力于创作更多更好的刺绣作品,更为热爱苏绣艺术的人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使苏绣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她的发源地获得新生,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