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一角 张超满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一角   张超满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1年修复后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及重新竖立的“销毁鸦片烟池”

 

  日前,广东东莞耗时一年之久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陈列升级改造完成,该馆以全新的面貌再现了177年前的烽火硝烟,成为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近年来,东莞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建立健全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完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指标任务,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除了缺少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外,其他均达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对文化遗产的指标要求,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超前理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在东莞市石龙镇,有一座历时百年、始建于清末的广东现存较早的铁路桥——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该桥处于水陆军事要冲之地,是进出广州的重要军事屏障,经受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次战火的洗礼,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曾多次乘坐火车来石龙视察铁路阵地。2008年,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旧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147处重要新发现之一。

 

  一直以来,东莞都以超前的理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早在2000年,东莞就先行开展了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并于2004年公布了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将高埗大桥旧址这一改革开放遗存纳入文物保护体系成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创新之举。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东莞实地调查文物线索2489条,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23处,普查覆盖率达100%,全面摸清了文物资源状况。同时,由市政府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45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除完成国家、省普查任务外,东莞还组织开展了东江供水工程、客家梯田、东江古堤、东莞抗日史迹、东莞碑刻等重大文物资源和跨镇街文物专题调查,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如2007年至2011年,东莞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启动碑刻专题调查。至2012年底,共登录历代碑刻255通、拓片765幅、照片812张,录入文字约14万字。在这些基础素材上,专业人员选取文字可辨、品相较佳的碑刻共计200通,对入选碑刻的拓片整理补缺、拍照配图、点校碑文,编辑出版了《东莞历代碑刻选集》。

 

  目前,东莞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5处,不可移动文物45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数量居广东省第四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7个、街区6个,居广东省前列。

 

  在申报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东莞市各镇(街、园区)也积极参照县(区)标准,公布了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挂牌保护,首开我国镇级政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先河,扩大了文物保护的覆盖面。目前,厚街、望牛墩、东坑、洪梅、樟木头、谢岗等镇(街)已先后公布了镇级文物保护单位,落实了保护责任制。

 

  确保文物在城市建设中不被损毁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东莞在广东省创下了两个“唯一”:唯一完成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范划定工作的城市、唯一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无缝对接的城市。

 

  为提升历史文化完好率,东莞规范划定了13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分别由省政府、市政府公布,成为全省唯一全部完成该项工作的城市。规范标注135处文保单位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459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数字地理坐标,并纳入城建规划布局的规划审批管理系统,是全省唯一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无缝对接的城市。

 

  同时,向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移交文物GPS数据、地理坐标,将文物安全作为土地拍卖、工程立项和项目报批的前置条件,有效确保文物在城市建设中不被损毁。

 

  为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东莞建立起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和市、镇(街、园区)、村(社区)三级保护体系。2004年至2014年,东莞市投入文物专项补助资金近68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约2亿元,实施茶山镇南社村和石排镇塘尾村古建筑群、黎氏大宗祠、方氏宗祠等维修工程近150项,验收优良率达90%以上。2015年,东莞市财政又设立了2400万元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

 

  建立起完善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今年3月,位于东莞市石龙镇的东征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由拥有80年历史的原中山纪念堂改造而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公共文化小剧场和石龙东征博物馆两部分,以先进的展出模式让观众重温东征革命岁月。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表示,东征博物馆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内容丰富。东征博物馆等是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最新杰作,展现了东莞文化的活力和精彩。

 

  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200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调动市、镇(街道)、村(社区)和社会力量,建设博物馆。2006年至2010年,东莞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资金,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结合东莞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产业特点,举办历史资源、产业配套、民间收藏、休闲消费四类专题博物馆。至2010年,全市博物馆数量从2004年的4座发展到31座,从平均每12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发展到平均每27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博物馆体系。

 

  近10年来,东莞市财政投入资金2890万元,带动镇村及社会资金1.5亿元,建成了49座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18座,非国有博物馆31座,建立起完善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全面彰显了东莞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成果。其中,鸦片战争博物馆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年参观人数达到450万人次,居广东省之首、全国前列。“东莞有49座博物馆,这说明东莞有重视展示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优良传统。”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邓炳权说。

 

  非国有博物馆是东莞市博物馆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市博物馆数量的六成以上。在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东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发展非国有博物馆,编制了发展规划、设立了扶持资金、出台了扶持办法,鼓励引导企业创新办馆理念、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重点发展产业类博物馆,助力经济社会双转型。从2014年至今,新建成非国有博物馆17座(其中产业配套类博物馆12座)。如唯美陶瓷博物馆积极推动企业产品研发和品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从2005年的10.46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156亿元,成为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典范。

 

  活化利用避免旧城旧村空心化

 

  石排镇塘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了推动东莞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石排镇为塘尾村内的文物建筑挂牌建档,并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文物修缮。该村村民已经形成了保护意识,环境卫生也得到很大改善。

 

  近年来,东莞市深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在严格贯彻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加强活化利用。在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等规划团队的帮助下,东莞编制完成了石龙、虎门两个名镇,南社、塘尾等9个名村的保护规划,建立起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体系,实现规划全覆盖。按照保护优先、保用结合的原则,对南社等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与活化利用。此外,还邀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的规划团队编制《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依托名镇名村的特色和优势,东莞市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化利用,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有效避免了旧城旧村的空心化。如万江下坝历史文化名村,依托地处城市中心、白领汇聚的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休闲产业,成为珠三角颇具活力的创意休闲产业集聚区。

 

  又如,东莞市石龙镇中山路是具有民国骑楼建筑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建设石龙新城后,竹器、木器、狮子头制作、地方特色餐饮等传统行业仍大批保留,保持了原有的活力。同时,修复了中山纪念堂,建设了东征博物馆,使石龙镇成为展示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活态街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