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邃刻印、阮元铭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砚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6西泠秋拍 清·阮元铭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砚

 

  清代是金石学的兴盛期。从清初兴起金石学风气,到中期受乾嘉学派影响进入鼎盛,三百余名学者曾参与过金石研究。如果要排个“学者榜”,那顾炎武、黄宗羲、傅山、程邃、金农、郑簠、阮元等人,都是榜上“高手”。

 

  此番,清代金石学“专家”中,“徽派”篆刻第一人程邃,清代隶书第一人郑簠(fǔ)以及素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将现身2016西泠秋拍。程邃所刻郑簠自用印和阮元的“铭仿西周叔邦父簠端砚”,可谓印中瑰宝,砚中绝品。它们的出现,想必会掀起一阵竞拍风暴。

 

  程邃所刻郑簠自用印 国内有出版且流通于市的仅此一方

 

  印章呈长方形(1.8×1.9×5.1cm),印面阴刻“郑盙之印”,印背边款“程邃”。印章质地通透,色泽温润,有半透明感。印石表面有包浆和磨损的痕迹,充满了年代感。

 

  历史上,一位书法家存世自用印有十数方乃至数十方者不在少数。然而,作为清代隶书第一人,郑簠的印章却极为罕见。更为难得的是,这方印还是清代“徽派”篆刻第一人程邃所刻。

 

  佳石佳刻,相得益彰,这方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并且,它曾三次出版,分别是1982年的《中国篆刻丛刊》、1987年《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2011年《清代徽宗印风(上)》。

 

  最重要的是,目前国内流通于市,且有出版的程邃治印,仅此一件。因此可以说,这方程邃所刻郑簠自用印是独一无二的,世上难寻其匹。

 

  程邃是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清代经学家重视古经的训释考订,带动了金石学的发展。清代初期,在经学家顾炎武等人带动下出现的金石学风气影响到书画界,程邃、金农等画家都在“金石学”的影响下,不同程度地“金石入画”。在康乾时期,精于金石考证之学的程邃,成为“歙四子”之首,变革创新,自成一体,形成徽派篆刻第二个高潮期。当时名重一时的梁清标、周亮工等人的用印都出自程邃之手。

 

  郑簠与程邃属同时期书法家。金石考据学结束了帖学近千年的统治地位。郑簠竖起碑学复兴的第一面旗帜,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从实践上开师碑风气之先,成为清代第一位靠师碑成功的书家,也成就了清代三百年隶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流通于市的阮元铭仿青铜器《叔邦父簠》端砚仅此一件

 

  清乾隆中期的阮元,仿照西周晚期青铜器《叔邦父簠》的器型,用端溪佳石制作了一方砚台,并配以紫檀木砚盒。可以说,像这种仿制青铜器样式的端砚,极为罕见。

 

  这款端砚通高3.4寸、横10寸、纵8.1寸、腹深2.1寸,重4.5斤。失盖,体作长方形,窄沿方唇,斜壁平底,腹两侧有一对兽首耳,圈足外侈,每面的正中有一个壸门式缺。口下饰重环纹,腹饰卷曲夔纹,圈足饰云纹。器底作铭文曰:“弔(叔)邦父乍(作)簠,用征用行,用从君王,子子孙孙,其万年无彊(疆)。”

 

  作为被仿制的对象,“簠”事实上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用于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

 

  这款端砚,器型略有改动,腰间内收幅度变小,但更符合砚台之审美。整器造型古朴典雅,雕工精湛,藏家在欣赏端砚的同时,又可领略上古青铜重器凝重的美。实为文房雅玩之瑰宝!

 

  阮元是谁?

 

  杭州人一句话就能听明白:西湖三岛,其中一岛名“阮公墩”,就是他治理西湖时用湖中挖出的两万四千吨湖泥堆积成的。

 

  作为清代金石学的开创性人物,他在郑簠、金农等前碑派的实践基础上更注重对古代器物的研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金石概念。在金石学基础上,阮元还推动碑学、经学、书学等系统性深化,通过对钟鼎彝器、碑石砖铭的研究,开辟了一条考古证经的新领域。作为清代碑学复兴第一人,他第一次将书法明确为南北两个流派,推动中国书学发展迈入第三个高峰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