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艺术当何走进大众市场
2016-12-01 11:50:11 作者:方堃 詹成芳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G20杭州峰会已经结束,但那场令世界惊艳的峰会演出——“最忆是杭州”,却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国庆期间,“最忆是杭州”复演8天,场场满座,一票难求。
与之相反,也曾拥有亿万观众的戏剧、话剧市场现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人才流失、观众缺失、资金缺乏,这些同样极具艺术性的展演为何一再“遇冷”?
“中国已经不缺少消费能力,而是缺少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杭州市文联民协秘书长邵毅霞一语中的。
不可否认,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娱乐方式渐趋多样,越来越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艺术产品渐渐被人遗忘,犹如“明珠蒙尘”。如何保护与擦亮“明珠”,让其在现代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政府和艺术界都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事情。
基于此,记者日前在西湖之畔专访了来自文化界、艺术界、企业界的“大咖”,深谈“高冷”艺术当何走进大众市场。
艺术困境:传统文化陷“深闺”窘境
“我们的舞台依旧绮丽芬芳,但是站在上面的我很清楚,剧种的辉煌正渐行渐远。”浙江越剧团著名旦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舒锦霞如是感慨。
这个感慨的背后,是中国戏剧文化“式微”。上世纪末还有394个剧种,如今却只有不到200个。剧种不断消失,是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缺憾。
“不得不承认,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即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一些传统文化只能在政府‘保护伞’下自娱自乐。”深入民间艺术多年,邵毅霞对当下的传统文化市场有着非常清晰地认识。
当代社会,以戏曲为典型代表的“传统艺术”曲高和寡,是属性决定,还是不符合市场需求?
“戏曲得以走过数百年在今天依然能存活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积淀着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如果把它提炼出来,加以现代形式包装处理,完全可以重新走到社会文化舞台的中间。”在舒锦霞看来,戏剧“式微”是因为“外形”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舒锦霞的观点,让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娴频频点头。“我们一直在传统文化的泥土里找寻根基,在时尚潮流的元素中呈现创意,积极探索文化内容和业态创新。”张娴告诉记者,宋城主题公园里有一台非常经典的演出——《宋城千古情》,现累计接待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6000余万人次。这场演出的带动,让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宋城演艺,成为创业板文化类上市公司领头羊。
艺人探索:以变求活“瓶颈”转“契机”
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应该有着广阔坚实的基础,一个优良的艺术作品,应当受到金字塔底部最广泛的喜爱。在传统文化的思变道路上,艺术家们也正在“上下求索”。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植入到流行歌曲当中去。”出道十周年,从参加央视《星光大道》的“北漂”青年蜕化成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青年艺术家李玉刚总结了他“流行为形、传统作核”的艺术创作生涯。
在刚刚落幕的《跨界喜剧王》总决赛上,李玉刚凭借作品《大唐贵妃》夺得年度总冠军。对于这次“跨界之旅”,李玉刚期待良久且“别有用心”。“当代有很大一批艺术家、导演在深耕传统文化,希望结合自身所涉领域,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的一些精神与潮流文化相结合,来做一些既让市场买单又让艺术买单的事情。”
尝试跨界的不仅仅只有李玉刚,舒锦霞多年来致力于普及传播传统文化艺术,并在传承中积极创新。
35年来,从舞台到讲台,再到荧屏担纲客座,舒锦霞出任导师、评委,并创作出变幻迷离的MTV经典越剧《红楼梦·焚稿》,在现代时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蕴涵着越剧的诗情画意和婉约风格。她说,以多种形式去交流播撒越剧文化,就是要寻找到属于越剧舞台之外的大舞台。
杭州经验:老遗产中“窥见”新财富基因
在这个风中的尘埃都能让我们分神的躁动时代,还有多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浙江杭州的探索颇值得玩味。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邵毅霞如是说。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民间力量还是官方主导,始终以领先的姿态和探索令国人瞩目。
“不仅仅是艺术家要‘两条腿’走路,传统文化也要‘两条腿’走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邵毅霞表示。
记者了解到,杭州在传统文化“再生产”上成绩斐然。在2016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各种巧思妙想的非遗周边衍生品让参观者大开眼界,“文创+非遗”大有看头。
邵毅霞告诉记者,杭州营造“文化氛围”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许多需要政府扶持的文化项目除了秉承传统的“原样”保护传承之外,借助文创产业发展之力,用更加活泼的面貌,再度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
记者从《2015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白皮书》上了解到,2015年杭州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2232.14亿元,占该市GDP的22.2%,走出了一条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文创产业逆势上扬之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