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需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对外开放。安岳石刻传统工艺、临江寺豆瓣制作工艺……展示中心以实物、视频、图片、文字等介质、载体,对安岳石刻等资阳现有的12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项目精品进行集中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众所周知,在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面临着“保护难、传承难”的困境。资阳此举旨在通过集中展示的方式,增进公众对非遗的了解,进而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然,由于非遗的特殊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能单单通过简单的展示来实现,而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其传承多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口传心授、口耳相传。其口头性、无形性凸显了传承人的重要性。但目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的难题。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与非遗目前的传承格局有关。据了解,目前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依然延续着古老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方式。狭窄的传承方式一方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不少对此感兴趣、有意愿学习的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学徒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应当突破师带徒狭窄的传承方式,面向全社会,面向学校,从娃娃抓起,将非遗传承列为学校必修课之一,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摩非遗项目,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

  其次,还要完善非遗的创新机制。由于与人们急剧变迁的文化生活需求脱节,不少非遗项目失去了群众基础,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贴近群众,焕发出蓬勃生机。安岳竹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技艺传承、原料生产,产品与市场对接等环节入手,建立健全发展传承机制,最近几年,通过市场调研,安岳推出了不少适合市场需求的竹编产品,带动了当地竹编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持续推动创新,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从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创新发展等方面着力,增强非遗项目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