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极的潘天寿指墨画《西湖荷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中国水墨画,我开始抵制纤柔唯美,厌倦了一味的形似,对画者个人文人士族的小情调,小伤怀,小情感,有些不屑,我不停地在寻找文人水墨画意境的大形,大气象,大震撼,好让我跳出女子固有的狭窄视野,努力冲破个人艺术读赏藩篱。

 

  我性格中的倔强和坚持,让我翻箱倒柜,让我埋进故纸堆里,溯回追索,追回到十年前,记忆中在艺术上用生命尊严捍卫坚持中国水墨的大家。那时,我主攻文史随笔,读了大量民国大家大师的人物传记,很多都属于艺术家范畴。2006年夏天,我疯狂爱上浙江一师的音乐绘画老师李叔同,后来虎跑寺出家的弘一法师。作为一个师者,我把自己读书的范围锁定他在浙江一师那段时光。于是,从李叔同,延至到丰子恺,再到大画家潘天寿。一个跟着老师想出家的绘画高足弟子,被老师阻止力劝回俗世,一个佛门少了一个和尚,画坛却多了一个了不起的中国承前启后的国画大师。

 

  此幅《西湖荷塘》(见图),虽说是创作于1955年,但是它却让人不由想起画家在浙江一师求学的青春时光。杭州西湖的潋滟山色,西湖荷塘的映日荷花,出家虎跑寺的弘一法师,浙江一师的经亨颐校长,注重人格教育的舍监夏丏尊等,塑造了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作为文人画的重要标签,不善言辞的潘天寿,把他最重要的人生记忆,用中国水墨形式,倾吐于笔端、荷塘、荷叶、荷花,已经不再是八大石涛吴昌硕笔下的水墨意象,独有的美学追求,以线架构,追求强其骨,标志着潘天寿的绘画艺术走向个人的鼎盛时期。

 

  荷花,在中国文人眼里,尤其看重,出淤泥而不染的谦谦君子,超凡脱俗,不可亵玩,到了潘天寿的笔下,奇绝突起,霸悍登场。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指墨荷花。潘天寿少年时,就学会此画法,但画的不多。五六十年代,其指墨画创作方才达到高潮,不但数量甚多,几乎占到他晚年作品的四分之一,颇具代表性,因此学界公认指墨画到了潘天寿这里已经登临顶峰无人堪比。

 

  在布局上,潘天寿更是险中求胜,独具匠心。西湖荷塘,只取一角。横切疏阔的荷叶,运指作线,欲浓欲淡,亦粗亦细,花苞亭亭玉立,即将凋谢的红荷,上下左右,遥相呼应,景中有情,情中有叙事。荷茎水草,线与线之间,十字交叉就像焊接,给人以气脉贯通之感。大块的泼墨荷叶,被钢筋骨架一般的茎梗所擎起支撑。左下和右上的两大三角,给人以不可撼动的静态平稳感。

 

  在色彩上,潘天寿在教学中曾经说过:“我落墨处黑,着眼处却在白。”整个西湖荷塘,知白守黑,周围虚掉的大片的空白,仿佛有水雾气升起,空灵旷绝。左右扩展的泼墨荷叶,酣畅淋漓,墨渍有流动之感,再加上略染的暖赭和淡青,支撑荷叶的荷梗似有不堪重负之累,让人瞬息有了秋天的寒意。与之对应的是,荷塘一角,一枝残荷旁逸斜出,凋零的花瓣、簇簇的花蕊、金黄的莲蓬,依然生机蓬勃。荷叶下方,却又小荷已露尖尖角。突然之间,就明白了潘天寿与西湖,与恩师,与浙江一师学堂,不可割裂的师从关系。

 

  看左方中的“大颐寿者”,不禁想起年轻的潘天寿追随老师一起出家,被老师劝阻后,回到红尘,他拜大自然为师,学习博大的天地宇宙精神和永恒的佛家禅学。多年后,将自己的指墨荷花达到无人匹敌的妙境。在尘世,在文人水墨画艺术上他不断修行,终于成就了一代国画大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