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犀角雕玉兰花卉杯
犀角亦称文犀角,是世界上著名的牙角料之一。殷商时期,犀角作为珍稀之物开始出现在我国古籍记载之中。到了战国时期,犀角被楚人用作雕刻,犀牛皮则被制作铠甲。宋代朝廷专门设有牙角作坊,为宫廷雕刻犀角等艺术品。中国不是犀角的主要出产国,从汉唐开始,犀角从域外入贡,大秦(古罗马帝国)、条支(今伊拉克)等国的犀牛角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除了由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赠送给皇帝外,少量流入民间。十八世纪后,非洲黑白两种犀角大量进入我国。犀角逐渐成为专门供观赏的雕刻艺术品,被制成杯、碗、碟等小型器,起到点缀美化环境的效果。
图中所示是一件明代犀角雕玉兰花卉杯,高9厘米,口径15厘米。杯呈红黄色,质地坚硬细密,有明显的“竹丝纹”和“发丝纹”,光泽莹润,包浆亮丽,摸上去光洁如漆,温润可人。器物以犀角之材雕刻而成,形态上阔下窄,口沿呈不规则外撇,边缘自然起伏,神似荷叶。杯身外壁浮雕玉兰花树,树干粗壮,枝节圆润,节缝清晰。只见枝藤依杯绵延缠绕,一片片绿叶苍翠,叶脉分明。数朵玉兰花在枝头绽放,花朵饱满硕大,花筋叶脉细致,凹凸有致,婀娜扶疏,隐隐有花香袭人,富有生气。腹下内收纤细,盈盈一握。从上而下观之,就像一张张开于水面的荷叶;而从下往上观赏,又像一只莲实累累迎风摇曳的莲蓬。
杯身图案以玉兰花为主题,清晰明了,生机勃勃,为犀角杯平添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此杯主要用于陈设观赏,底部的杯座为后人所配,镂雕枝叶花卉和玲珑的太湖石,巧妙地托起上部的玉兰花卉犀角杯,上下连为一体,端庄敦厚,赏心悦目。整件器物造型轻巧雅致,依犀角的自然形态施行浮雕,构思随形,简约疏朗。刀工简练而细腻,苍劲有力,纹饰线条明晰,凹凸有致,富于立体感。刀法深浅浮雕并施,灵活而不拖沓,主要以浮雕刻成,并参以江南竹刻技法,技艺纯熟,劲道拿捏到位,入料三分。历史上,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工艺最为突出,纹饰图案主要有山水、鸟兽、人物、花卉、神仙传说等,花卉以玉兰、荷花、葵花等最为常见。这件明代犀角杯以盛开的玉兰花为主题,品相周正,雕刻技法精湛,是一件当时的代表作品。“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看着这件犀角杯,不禁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借犀角杯寓情的诗句,内心里便多了一丝敬畏。
由于犀角有解毒、解热的功效,古人“以角为觚”,将它刻制成饮酒的器皿,希望把药力溶在酒中,达到治病养身的效果。明清时期,匠人多以犀牛角雕刻成盛酒之杯,把玩之间倍添酒兴,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