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证社会变迁的西晋越窑青瓷俑

青瓷仕女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瓷仕女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瓷武士俑

 

  浙江萧山博物馆珍藏的精品中有两组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组是一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当地都把它视为镇馆之宝。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胡人形状,分别为武士俑和仕女俑,于1994年6月在萧山(市)城南(乡)联华村西山南麓墓葬中出土,后为萧山博物馆收藏。

 

  武士俑,高28.9厘米。头戴尖顶翻盖帽,帽檐外突,后有系带,此帽子形状与萧绍平原一带的乌毡帽酷似。身着斜襟交领宽袖大袍。右手持剑,左手持盾。珠状目,高隆鼻,嘴部为两小孔,唇上阴刻翘须,神情肃穆。俑身中空,胎体较厚,通体施青釉,局部釉层肥厚而光亮,露胎处因氧化而呈褐色。帽沿、衣袖上均饰有条状斜方格纹和锯齿纹。

 

  仕女俑,高26.3厘米。头挽造型优美、错落有致的装饰状发髻,并用阴线刻出发际。卧蚕眉,珠状目,高隆鼻,小嘴口,双耳带有珠状耳环。脸部丰盈,神态自若。身着斜襟交领长袍,袍长及地,覆盖双脚。右手握一把长方形扇子,扇柄上下出头,左手怀抱一小孩,小孩头挽双髻,身着宽袖衣衫,左手抱一瓜棱球形玩具。大人小孩所着袍衫上均饰有若干条状斜方格纹。俑身中空,胎体亦较厚,露胎处同样因氧化而呈褐色。施灰青釉,脸部釉质尤佳,莹润而光亮。

 

  俑作为人殉的替代品,用于陪葬的偶人,是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的一大文明与进步,虽然它遭受孔子的强烈抨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但还是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至元明。俑在不同历史阶段制作的材料、风格也各不相同,有陶、木、瓷、金属等等,姿态、形状、人种等等也各有不同。瓷俑出现在三国,西晋时期最为盛行胡人形象。萧山博物馆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就属于胡人(珠状目,高隆鼻)俑。它与东南沿海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西晋时期胡人俑,为同一类型。

 

  武士俑头戴胡人的“浑脱帽”,身着汉人的“袍”,汉中带胡,胡中有汉,留下了当时汉胡文化渐相融合的不可多得的实物。特别是所戴尖顶帽又与现代绍兴(萧山)地区十分流行的乌毡帽非常相象。“魏晋迄于隋唐,受胡风影响的尖顶毡帽即所谓‘浑脱帽’,流行于中原地区。”这两件人物俑的衣饰同时也成为民间衣饰打扮方面北风南渐的佐证。

 

  汉末西晋社会动荡,大量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群被强行掳掠迁徙到中原,以补充内地劳动人手及兵源的不足。这些掳徙来的胡人,成为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依附民”,依形制型烧制成瓷俑随葬,反映了与墓主人的主仆关系。再则,随着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海外贸易现象产生。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和胡僧。这与这对瓷俑一并出土的青瓷堆塑罐上双手合十,作祷告状的胡人互为印证,从一个侧面佐证佛教是通过海上由东南沿海传播的。

 

  总之,萧山博物馆收藏的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在制作造型、形象服饰、殡葬风俗等诸多方面蕴藏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极具研究价值,不失为“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