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遗址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楼兰博物馆副一楼主要介绍了楼兰国的兴衰。古城位于罗布泊以西的孔雀河南岸,城址略呈方形,东北区为佛塔,西南区为官署,有流贯全城的古河道痕迹,它是当年楼兰臣民的生命之源。也许正是它的枯竭,使这个强盛的城邦古国最终消亡。

  楼兰出土文物一次次让世界震惊

  博物馆还展示了出土的几具干尸,有男性有女性,有成人有小孩,轮廓基本清晰,面目保持较好。一百多年来,楼兰出土文物一次次让世界震惊,其中在铁板河墓地发掘出一具外形保存完好的尸体。经碳-14测定,生活于距今3880年左右,高而尖的鼻梁,深陷的眼窝,毛发、皮肤、指甲完好,甚至长长的眼睫毛都清晰可见。深褐色的头发蓬散披在肩上,皮肤呈古铜色,身体强健,生前为一壮年妇女,通过进行人类学的测定,属古欧洲人种。古尸肺泡腔内可见有成堆的黑色尘粒,反映古尸生前生存环境应是风沙严重的状态。楼兰女尸未采取防腐措施而保存下来的原因,干旱多干风使尸体未及腐烂已迅速脱水变干,尸体上覆盖物为砂土、芦苇和红柳枝,较为松散、易于透气和水分蒸发。从衣着特点来分析应为冬季入葬,严寒的季节限制了细菌活动。

  当天尽头泛起万道霞光时,我的脚步终于迈出了博物馆大门,但思绪似乎没有同行,仍然沉浸在时空那头不能穿越回来。楼兰遗址的发现,形成100余年欲罢不能的争论话题。现被称为楼兰之谜的诸如:楼兰古城遗址的废墟是否是真正的楼兰古城?是否为楼兰国都?导致古城毁灭的真正原因等等。此外,楼兰城产生的年代、楼兰城的出现是否在楼兰国被灭之后,也是引人探究的问题。楼兰的谜团还有人种之说的争议,据出土文物表现,比楼兰国更早年代已有古欧洲人种部落活跃在罗布泊,使用着火和石器、木器,但还没有陶器。会编织篓筐,用毛线织网和制作御寒衣物,已有树木和泥盖的固定居所,处于一个多风沙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如何迁徙入罗布泊地区,今天,楼兰人的后裔在哪里,在国破城毁之时他们流散何方等等,都是耐人寻味的谜。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成为谜团

  在诸多迷团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楼兰古国消失原因的争论,直到今天,仍有不同的观点。如河流改道说、异族入侵说、丝路改道说、土地盐碱化加重说、河流缩短说、冰川萎缩说、气候变迁说等等。目前较多人持有的观点认为,通过研究发现,天气干旱造成的水源断流使土地荒漠化,生命难以生存,家园的废弃则成了必然。据美国陆地卫星所拍摄的罗布泊,湖盆周围呈现一道道同心圆,形状犹如人的耳朵。曾有人认为是湖岸的环行堤,也有人认为是湖岸阶地。后经科考队考察后发现,“大耳朵”的形成实际为不同时期湖水的干涸期长短不同,积盐过程有强有弱而形成的在形态、物质组成和色调上各异的盐壳。

  前几年有地理学家提出一项颇有创意的“新计划”,从伊犁河引水至罗布泊,进行生态重建。尽管很宏伟诱人,但仔细一想,心中难免忐忑不安。引水必然涉及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对自然环境新的破坏,而至今人类并没有掌握大自然的平衡密码。到底是人类的过度活动还是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导致了这方土地的沉睡,我们也无从知道。如果只想简单地逆转自然发展的历史,目前的科技手段恐怕无能为力。经验和教训告诉人类,一定要相信大自然自我调节的能力,留够土地恢复的时间,也只有敬畏自然,未来才会有出路。

  小县城的宾馆较少

  这里昼夜温差大

  由于县城平常来的人少,宾馆都较小,团队达40多人必须分成两拨住。在胡杨宾馆办完住宿手续放下行李后,天已近傍晚,上街去找餐厅解决吃饭问题。进入一家川菜馆,看上去很干净,上的菜味道也还地道。饭后散步,街区不大,博物馆附近为闹市区,均是新建的楼房,夜市灯火辉煌,一幅非常热闹的市井像。从博物馆走回宾馆仅有1公里余的路程,但已经到达市郊了,街上冷清无人,房屋破破烂烂。由于昼夜温差大,随着夜幕的加深,野风越刮越寒,瑟瑟发抖的我们只好回宾馆休息。这里太寂静了,不一会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由于宾馆较小不设餐厅,所以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只好先找吃早餐的地方,居然找到了一家卖豆浆油条的小店。店旁人行道上有卖红枣的,价格为每公斤15元,品种以冬枣居多。中原是红枣的原产地,《诗经》中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民间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若羌红枣以皮薄肉厚、核小香甜、煲汤久煮不烂而闻名,堪称枣中极品,这和若羌县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这里降水稀少,高温干燥,光热源丰富,无霜期长,特别适合枣的生长,也成就了异乎寻常的品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