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博物馆群 奏响“千年商都”海丝乐章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商人威廉·希克为之惊叹“珠江上忙碌船舶运营的景象,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十三行博物馆内巨幅油画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摄影:肖雄
走进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仿如穿越至清代,昔日“唯一通商”贸易口岸的盛景重现。一个月前,历经3年时间筹备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十三行原址正式开馆,包括“镇馆之宝”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在内的上千件关于十三行历史的文物逐一亮相。一馆观百年辉煌海丝路。
根据规划,十三行博物馆将与粤海关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邮政博览馆、锦纶会馆和“露天博物馆”——沙面等地连成一线,进一步彰显广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全球经济贸易中心的历史地位。
将“十三行”打造为广州城市名片
广州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早在秦汉时期就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很多重要的海外航线从广州出发,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枢纽。成就了广州“千年商都”的美誉。
尤其是清朝“一口通商”的政策,奠定了广州十三行商馆区成为“天子南库”这一重要的经济地位。这里富可敌国,以嘉庆十七年(1812年)为例,粤海关关税为134.79万两白银,占该年户部所收关税总额的30%。
这里还曾经是西学东渐的前沿地,促进了中西方绘画技术的交流碰撞,对西方先进科技在国内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蕴涵了岭南文化融贯中西、开放包容的特质。
浩荡的江水,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如今,十三行商馆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十三行遗存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分散在世界各地,再不将这些资源保护和整合,恐将丢失其历史价值。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复兴十三行已成为新时代的需要。2013年,打造“十三行”文化名片被列入广州市的六张城市文化名片之一。由荔湾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十三行博物馆文化项目,力求将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展示,从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弘扬以十三行行商为标志的粤商精神,建设新岭南文化名片。
从“活的十三行”窥探昔日盛景
十三行博物馆作为荔湾区重点立项建设的项目,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民间收藏家和社会团体的热心支持。
经相关专家反复论证,一致认为文化公园地块是当年十三行贸易核心区。由此,十三行文化在这里获得新生。据介绍,该馆占地3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1600多件(套)。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随着一艘远航的商船驶入广州十三行而缓缓的进入展馆的每一部分。
“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由“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和“走向近代”六大部分组成,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系统地展示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的这段雄霸中国对欧美“唯一通商”贸易口岸近百年历史的景况。
荔湾区“海丝”精华分量十足
广东省参事谭元亨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凸显城市的性格与魅力,更是城市的文化灵魂”,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立为广州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再添“精神家园”。
根据荔湾区规划,重点打造的十三行博物馆,与周边相邻的粤海关博物馆、广州邮政博览馆、广州锦纶会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和沙面形成一个珠江畔的博物馆群,这么多“海丝”瑰宝,形成一个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
在19世纪初,位于白鹅潭畔的沙面是十三行商人们放置货物的场所。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汇丰银行等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就有53栋。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是国家5A级景区。岛上欧式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为沙面打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烙印。
对于这些承载着兴衰变化和历史印记的珍宝,荔湾区怀有一颗“呵护”之心。就在本月初,荔湾区政府表示,将投入6200万元,用于十三行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微改造项目(一期),从细节入手提升城市和文化品质。
粤海关博物馆
坐落在荔湾区沿江西路29号“粤海关旧址”内,于2007年12月28日开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海关博物馆。
设立于1685年的粤海关,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之一,也是一口通商时期中国唯一署理进出口贸易的海关,是谈论海上丝绸之路绕不开的话题,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在“清初粤海关验船”的多媒体场景,洋船靠岸,众多“电子版”的清朝海关官兵纷纷出场,“现场办公”,重现了当时海关工作的全过程。
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艺术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无数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粤剧艺术博物馆坐落在荔湾区恩宁路,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博物馆于2016年6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沙面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19世纪初,沙面是十三行商人们放置货物的场所,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汇丰银行等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53栋。
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是国家5A级景区,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沙面岛上欧式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广州邮政博览馆
广州邮政博览馆所在的大楼建成于1916年,2002年8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出面积近1500平方米,在二楼展厅,可以看到中国悠久的邮政通信发展历史和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州邮政历史变迁,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到早期通信、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和改革开放前的人民邮政等部分。“十三行”的繁荣,当时大清邮政也是参与者,传递着联通东西方的信息和商品。
广州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系旧广州纺织业(锦纶行)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场所。1920年,国民政府要将会馆收入公产,孙中山先生获悉后,作出批示要“永远保留”。
锦纶会馆的建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馆内完整保留19方21块碑刻(有两方碑由两块碑石组成),是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丝绸贸易发展史的重要实证。
十三行博物馆
“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产于清代乾隆时期,是外国商船抵达广州后专门制作的纪念品。大碗的中心有“亲爱的伊丽莎白”和“1757”航海年号标识。
荔枝湾
荔枝湾位于荔湾区泮塘附近,历来被文人传颂“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清代,十三行行商聚居在此,中西交流贸易频繁,给荔枝湾打上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近代以来,荔枝湾以“荔湾渔唱”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荔湾博物馆
荔湾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陈列和研究荔湾历史、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区级博物馆,也是研究十三行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史料之一。2000年,二期工程——西关民俗馆正式对外开放。西关民俗馆以重建的西关大屋为主体建筑,内部陈设以明清广式家具为主,在楼梯回廊,空置房间等处辅以“西关大屋建筑意境”、“西关民俗风情”、“婚嫁习俗”、“节令习俗”等展览,全面展示以西关大屋为居住载体的西关人家的生活习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