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软黄金” 一针一线间的东方美学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绣娘有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1971年4月1日生于苏州刺绣之乡镇湖的王建琴便是一位从小耳濡目染刺绣艺术的苏绣艺术家。王建琴师从著名苏绣艺术大师王祖识,通过不懈努力刺绣技艺不断提高。她的刺绣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绘画、摄影艺术于苏绣艺术中,用刺绣绣法表现西洋油画以及抽象画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刺绣风格。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绣娘有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苏绣细如发丝的针线,所描绘出的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无一不是栩栩如生,甚至胜过绘画。

     

      绵延悠长的苏绣史:一针一线间的东方美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建琴《静秋》

      中国苏绣,是指尖在一针一线间的修行,更是惊艳世界的东方美学。最早出土的苏绣品,大约可追溯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五代时期的经帙。而晋代《拾遗记》中的文字记录,东吴赵夫人能在方帛之上,绣五岳地形,号称“针绝”。可见苏绣的传统,延绵已近2000年。

      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在宋代,苏州出现了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建琴《时光》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建琴《猫趣图》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苏州镇湖乡: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绷

      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改革开放后,坐落在江南太湖之滨,我国苏绣的主要发源地镇湖乡的苏绣艺术迅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2000年7月江苏省苏州镇湖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称号,这是全国惟一获此称号的乡镇。全镇只有两万人口,从事刺绣的绣女就有8000人,历来以"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绷"著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建琴和她的苏绣作品《时光》

      1971年4月1日生于苏州刺绣之乡镇湖的王建琴便是一位从小耳濡目染刺绣艺术的苏绣艺术家。王建琴师从著名苏绣艺术大师王祖识,通过不懈努力刺绣技艺不断提高。她的刺绣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绘画、摄影艺术于苏绣艺术中,用刺绣绣法表现西洋油画以及抽象画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刺绣风格。

 

      苏绣:收藏界的“软黄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建琴《双猫》

      “一针绣出烟雨迷醉 一针隔山眼媚”的苏绣不仅是与小桥流水人家、曲径通幽的园林同为江南的代表和苏州的名片,而且成为传播民族文化,架通国际友谊的桥梁。在收藏界,苏绣早有“软黄金”之称,”藏金不如藏绣”早已成为收藏家的共识。业内认为,其收藏价值会不断攀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建琴《雪花飘》

     

      2012年5月华辰春拍,现代苏绣作品《百骏图》以166.75万元成交,价格之高令人咋舌。也正是在此次拍卖后,中国收藏界便流行起了一句话,叫做“藏金不如藏绣”。

 

      这几年苏绣行业呈现质的飞跃,从普通手工艺品转型为艺术品,着实让高端买家感到欣喜。特别是苏绣精品近年来在展会上频频亮相,价格也在不断走高。当下,苏绣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