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弥勒堂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结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位于大渡口区跳蹬镇的弥勒堂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结束,这座500多年前的古寺庙现出真身。弥勒堂面积约3000平方米,围墙约7米高,是目前主城区首次发掘的具有自建防御性的专属寺庙。

  今年5月,大渡口区跳磴镇高先生在修建农家乐时,发现大量明代青花瓷器与石雕佛头。大渡口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证实,这就是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有过记载的文物点——弥勒堂。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场负责人孙治刚介绍,弥勒堂遗址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三年重修,文化大革命时期毁坏。

  10月下旬至今,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大渡口区文管所联合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重庆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寺庙基址已清理完毕,整个寺庙区保存完好。根据考古队员的初步估计,弥勒堂极盛时约有近百名僧人居住。寺院的四周被石砌寨墙围护,宽2.2米,残高2米。根据现场勘测计算以及走访记录,弥勒堂当时的寨墙大约7米。

  为什么要修那么高的围墙?孙治刚说:“墙如此高,说明这座寺庙的防御性很强。”清代白莲教在川渝兴盛时期,很多地主武装将寺庙、山寨改装成防御堡垒,用以对抗白莲教。

  大渡口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介绍,此次弥勒堂发掘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重庆不可多得的专属寺庙,即只拜弥勒佛,在重庆有记载的不过二三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