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三道海子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道海子墓葬与鹿石遗址群”位于新疆青河县东北部查干郭勒乡,阿尔泰山分水岭处,西与蒙古国接壤。由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三道海子墓葬与鹿石遗址群”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道海子地区海拔高度约2700米,有三个大小不一的谷地。每个谷地中有一至二片大的水域和湿地,均由周围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雨水汇流而成,分别名为“切特克库勒湖”(哈萨克语“边海子”的意思)、“沃尔塔库勒湖”(哈萨克语“中海子”的意思)、“什巴尔库勒湖”(哈萨克语“花海子”的意思)。调查显示,三道海子地区共分布巨型石堆遗址3座、中型4座、小型超过百座,鹿石约51通,岩画地点若干处。

 

  花海子中心区域有3座规模宏大的十字轮辐状石围石堆遗址(均有鹿石),分别编号为一、二、三号遗址,其中一号遗址是三道海子地区最大的遗址,石围直径约210米,中心石堆直径约76米,高14米;三号遗址为第二大遗址,稍大于第三大的二号遗址,直径约76米。2013年至2016年的三个夏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勒泰地区文物局和青河县文物局连续在三道海子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了花海子三号遗址、美依尔曼四座遗址、成拜特七座遗址和托也勒萨依遗址。

 

  通过考古发掘可知,花海子三号遗址为十字轮辐式石围石堆遗址,外石围直径约76米,中心石堆直径约34米,填于人工挖出的不规则圆形浅坑中,有十个夹少量石块的土堆分散于浅坑之中,为人工堆砌,应当有一定的寓意。在中心石堆边缘现存两通完整的鹿石,在外石围中有一块鹿石残块。外石围之外是石块围成的小祭祀圈,近50座。

 

  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五边形刻纹或素面的盾牌石,这种石板的形状以及上面的纹饰,在很多鹿石上发现,在外贝加尔-蒙古类型的鹿石上比较常见,其它两类鹿石上也有。大多数学者认为鹿石上的这种图案表示的是古代武士使用的盾牌。盾牌石上的圆圈纹,可能是太阳的象征,体现这些人群对太阳的崇拜。盾牌石上的人字折纹为7条或者9条,这些数字传统上也是具有天及宇宙的观念。湖边遗址带刻纹的盾牌石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证明这种石板无论是有纹饰,还是素面,都可能是古代这个地区通用的一种石质祭器,是模拟盾牌的一种法器,除了辟邪、驱鬼等,可能还具有太阳崇拜的功能,七重或者九重天及宇宙的观念可能蕴含其间,主要在级别较高的祭祀遗址使用。

 

  石堆中央底部有一个用西伯利亚云杉树干、树枝搭成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方框,西南方开口,中部分布一片奠基的碎人骨,主要是牙齿、头骨碎片和两截残肢骨,男性,四十岁左右,基因为东亚序列,单倍型类型D。另外在离人骨不远的地方发现两枚羊齿。人骨下发现一大一小两根尖木桩。

 

  美依尔曼的十座遗址就在花海子一号遗址附近,围绕花海子最重要的一个泉源分布,有小型方形石围圆石堆一座,其余九座为小型圆形石堆。考古发掘四座,小型方形石围圆石堆一边石缝中发现残碎的陶片,一座圆形石堆中部发现人骨,一座小型圆形石堆发现一块动物骨头。成拜特遗址三十几座遗址沿干涸的河沟分布,有中型石围石堆、小型方形石围圆石堆各两座,其余基本为圆形石堆。发掘了七座,三座石堆中出土少量马、牛和羊的骨骼,除此以外,没有发现其它遗物。托也勒萨依遗址则由鹿石和石块围成的小祭祀圈构成,发掘发现了三通新的鹿石,祭祀圈中发现烧灰痕迹。

 

  三道海子地区遗址群规模宏大,遗址类型丰富,保存较好。其中类似花海子一、二、三号遗址这样的轮辐状石构遗址和鹿石最有特点,相似的遗存集中发现于青河县、富蕴县和阿勒泰市东部地区,另外新疆境内的吉木萨尔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伊犁河上游的喀什河流域和温泉县等,其中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的那热德遗址为新疆迄今发现第二大的十字轮辐石围石堆遗址。在蒙古中部、西北部、俄罗斯图瓦萨格雷河谷地区、俄罗斯阿尔泰地区都有分布。此类石构遗址均为十字轮辐石围石堆遗址,西北向的辐条所指方向和夏至太阳日落方向一致,东南向和西南向的辐条所指方向大致和冬至日出、日落的方向一致,这些辐条在晚上也大致对应银河、月亮和一些比较明显的星座。因此,这种结构的遗址至少是和太阳、月亮、银河、星座等天体的崇拜有联系。

 

  三道海子地区是欧亚草原三大类型鹿石文化圈的交汇区,有些还是三大类型鹿石基础之上创造出的混合类型。花海子三号遗址顶端刻槽鹿石(即头冠状鹿石)非常独特,在蒙古西北、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较为流行,新疆其他地区很少见。

 

  公元前第一千纪初期,欧亚草原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经济游牧化,社会急剧复杂化,早期游牧国家形成。强势的部落在骑马为特征的机动性军事力量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软实力整合周围的草原部落。整套蕴含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艺术主题和王权威权物、大型王族墓地、季节性的大型礼仪中心是其标志。

 

  阿尔泰-萨彦-天山地区可能是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在山地游牧经济实践的基础上,较早形成游牧王国。蕴含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垂蹄伫立金鹿、蜷曲或者垂足雪豹、垂足野猪的器物或者纹样,还有圆锥状金耳坠随着文化的强盛广泛流传。从三道海子的考古发现看,这里分布的以石围石堆和石堆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几乎都是祭祀遗址,这类遗址在蒙古西部、俄罗斯阿尔泰山地区也有分布。根据俄罗斯图瓦阿尔赞墓地和三道海子祭祀遗址文化遗存反映的相似性,比如都有头冠状鹿石,流行相似的动物风格艺术,比如垂蹄状立鹿、雪豹和野猪纹,高级墓葬和祭祀遗址主方向为东南向,多以石板建筑,大石堆周围分布大量的石构祭祀圈和祭祀堆等。俄罗斯图瓦阿尔赞墓地和三道海子祭祀遗址可能是同一群人留下的遗存,根据规模和高等级的器物分析,阿尔赞墓地是早期游牧国家的王族墓地,三道海子是其夏季的礼仪中心。

 

  从迄今的考古发现看,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以前,萨彦-阿尔泰地区势力最强大、文化最发达的人群分布在俄罗斯图瓦、蒙古西北和中国以青河、富蕴为中心的阿尔泰山地区。其文化影响跨越欧亚,东至兴安岭,西至喀尔巴阡山。从时代和扩张态势等因素分析,以阿尔赞墓地和三道海子遗址群为代表的艾迪拜尔-三道海子文化可能与西方文献中的“独目人”、中国文献中的“一目国”有关系,“独目人”可能是欧亚草原最早建立游牧国家的人群之一。

 

  三道海子遗址群所在山谷的地理生态环境在整个阿尔泰地区非常独特,风景壮丽。遗址群本身在阿尔泰山海拔3484米的雪峰之下,东部50公里左右是蒙古境内海拔4362米的蒙赫海尔汗山,三道海子是小青格里河、查干河的河源之地。由于各种原因,三道海子最终被早期游牧王国统治集团选为夏季祭祀圣地、礼仪中心,与占据地区意识形态制高点、控制阿尔泰黄金资源有关系。通过在阿尔泰山巅谷地定期举行的礼仪活动,早期游牧国家的首领及其核心集团控制着与上天、诸神的沟通,宣传其崇拜的思想和文化,垄断黄金、宝石等资源,同时向其统治范围内的次一级首领分配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不断确认和加强其权威,增强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认同和凝聚力。这些做法成为文化遗产和统治经验,为后续的斯基泰、塞人、大月氏和匈奴等游牧国家所继承和发扬。

 

  三道海子文化的强盛可能间接导致了斯基泰的西迁。西周的灭亡是申侯、缯侯合谋召犬戎伐周,联合进攻,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导致的一个历史性事件,这和其西北方向三道海子文化强大的时间几乎重合。因此,三道海子文化的强盛成为了这个时代欧亚草原以及周围农耕文明很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其扩张和对草原部落的整合、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与东西农耕文明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早期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

 

  从青铜时代末期到早期铁器时代早期,正好是草原社会从畜牧经济为主的社会向游牧经济为主的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三道海子遗存是研究欧亚草原地区社会经济演化的重要材料。对于研究游牧化、大型礼仪在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今天了解早期游牧王国组织能力、统治意识、天文以及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料。

 

  总之,三道海子石构遗址群在整个欧亚草原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立和使用这些遗址的古代游牧王国是公元前9至前6世纪联系俄罗斯南西伯利亚、蒙古中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国北方山地草原地区游牧人群和文化的核心,是早期草原丝绸之路的积极开拓者,他们的文化影响跨越欧亚,和早期中国、西亚、中亚文明等互有关联,他们留下的文化遗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11月18日6版)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