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博物馆:简朴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龙山博物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步入“古城堡”建筑样式的龙山博物馆,走进第一展厅“龙山破晓”,独立展柜中赫然陈列着一块淡绿掺黄、浅黄透绿的长条石板和一块手电筒粗细的石头。它时常会勾起观众惊愕、疑惑的眼神,这不是洗衣板便是晾菜石吧?实际上,这是章丘的先民在古代朝夕相处、难离难弃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这一对不分帮的石头“伙伴”,出土于章丘“西河”遗址,距今约8500年左右。西河遗址是山东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李文化的典型遗址之一。东距城子崖遗址约1600米,其主要文化遗存为后李文化时期,还有少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部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该遗址经过1991、1993、1997三次勘探和发掘,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陶器。1997年该遗址发掘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石磨盘形似一块长石板,两侧呈圆弧形,由整条砂岩石磨制而成,正面略凹,是长期使用的印迹。它长86厘米、宽43厘米;其配套的石磨棒长56厘米、粗43厘米。经省内外考古权威鉴定,它是迄今我省发现的西河(后李)文化时期最大最完整的一件,完全称得上是镇馆之宝。

 

       说起这两块石头的来龙去脉,坦诚的博物馆田继宝馆长笑着说:“这古董是我用两条 大鸡烟 换来的!”原来,田馆长在龙山镇任办事处主任期间,经常下田入户,跟乡亲们很聊得来。后来他调入博物馆,也时常串村进家收购文物。1998年9月的一天,他骑车下乡,路经杜张村外的一处瓜园,看园人杜大哥先敬他一碗“老干烘”,他礼貌地回敬一支“大鸡”烟。这时,老杜见田馆长老瞅着搁在瓜棚前葫芦架下的晾菜石便说,“你要是相中了这石头,你就带走吧!”“我身上带的钱不凑手。”“你要是花钱,俺就不卖了。”就这样田馆长凭着多年的交情,用两条香烟便把石头给“兑换”了。当时,他只觉得是老物件,也不识庐山真“面目”。直到省市考古专家前来鉴定,才知道这是无价之宝。

 

        据《章丘县志》和《竹书纪年》记载,早在9000年前,章丘先民开始由泰沂山区一带,移居到章丘龙山的平原地区,从此结束了游猎生活。先民为何选择龙山地区定居,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更重要的是西河遗址内有巨野河和武源河,水量充沛、浇灌便利。对于谷黍插秧(发掘的古房中有稻谷皮)、播种(龙山小米)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春种秋收,稻谷必须去壳方能食用。在8500年前的劳动生活中,睿智的先民发明、创造了石磨棒,将稻谷摊在石磨盘上用力反复磨压脱壳。杜张村看瓜园的杜大哥在西河遗址附近责任田里取土时挖出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便是历史无言的佐证。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