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摄影博物馆开馆首展 60年前老照片展出
连续11年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成为享誉国内外摄影界的一个标杆,也让连州蜚声海内外。在这种情况下,连州国际摄影博物馆应势而生。
19日下午,连州国际摄影博物馆举行主体建筑落成仪式。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总监段煜婷说,打造该馆的目标,是让连州在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成为国内摄影艺术的第一基地。
为使博物馆具有国际专业水准,工作组由摄影界专家、建筑师、博物馆技术人员等组成。为确保建设标准和质量,工作组多次实地考察,召开网络会议。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将以中国摄影为主,国际展览部分大概占到40%。博物馆的积累和研究植根于本土,重点研究中国摄影。
连州中山南路老街,颇具岭南文化特色。连州国际摄影博物馆项目于2015年底正式开始动工。在总平面上,博物馆为新旧两幢建筑相互咬合构成,标准的楼层设置让新旧建筑得以在竖向上构成3个水平的合院式交通。博物馆的3个不同层次的功能模块得以在竖向上清晰区分。届时,参观者将穿行于新与旧之间,漫步在开放与封闭的空间之间。
“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博物馆,能够提供一个更为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探讨的平台,可以对摄影年展的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段煜婷介绍,连州市摄影博物馆将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形成一静一动的格局,提供一个更为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探讨的平台,可以积累和沉淀很多学术的成果,推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不断发展。
连州摄影博物馆开馆首展
“连县影像记忆”40多幅旧照片 勾起连州人的追忆
“这里是宝塔,你看,当时的塔并不是斜的。”“奶奶,这些人在干什么?”19日,在中山南路短短不到500米的距离,展出40多张1965年至1985年连县影像记忆,勾起了许多连州市民的集体回忆。现场出现老照片里的当事人,更是被团团围住,求合影留念。
“连县影像记忆”由连州摄影者潘伟和黄宅裕两人发起,得知连州市正在建设连州国际影像博物馆,潘伟和黄宅裕认为,怎能没有连州的影像资料呢。于是两人有了寻找和搜集连州老照片的念头和行动。潘伟表示,摄影技术传到连州不足百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连州街已经好几家照相馆,而连县人“从事摄影工作”,记录连县风光和事件,大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然,都是“公家的相机,公家的人。”同为摄影爱好者,认识不少老一辈摄影人,便辗转找到三位曾在连州拍下许多珍贵照片的王东甫、潘仁式和杜积禧三人及其家属,从300多张老照片中挑选出40多张展出,让老连州人的回忆得以重现。
连州西岸人杜积禧,曾任当时连县县委新闻秘书,因单位组织培训学会摄影,“1971年开始搞摄影,用的是禄来120相机。与潘仁式一起,拍摄、冲洗、放大照片全部自己搞掂。”“我还记得拍每一张照片的情形。”身为作者,杜积禧也来到了现场,为街坊和游客们作讲解。如今仍热爱摄影的他,闲暇无事时,也会偶尔翻看当年拍摄的照片,因为职务关系,他拍摄的多为政府活动照片,反映了当时连县市民的生活。发起人之一的黄宅裕表示,今天的展出只是临时性,等博物馆开馆,便将电子文档移交给博物馆,由专业的保管设施保存。
“连县映像记忆”主题展出一幅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连县某生产队的场景,照片中的邓志娟到场给大家讲述其中的故事。(记者 吴明 摄)
摄影师家属保存的40年照片首次展出
1966年开始,潘仁式在当时的连县文化馆从事美术摄影工作,专注拍摄连县,在县委大楼的晒相暗房里,留下了数百张120黑白底片,随着时间久远,遗憾丢失。更可惜的是,潘仁式英年早逝,潘伟和黄宅裕联系到其妻子邓成梅及其女儿,找出一部分老照片,这批照片更是第一次展出。
“我们搬了五次家,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小木箱。”今年69岁的邓成梅说,木箱里全是潘仁式早年留下的照片和底片,但已经40年没有打开过了。“怕翻出的全是记忆。”为了此次摄影年展,她和女儿开始整理木箱里的几百张老照片,看着一张张的照片,伤心之情难以抑制,“一个星期都在神魂颠倒。”邓成梅花了一周的时间,才从悲伤中缓过气来。现场,一张还有恋爱时,潘仁式在东陂八角亭下为邓成梅拍摄的照片,“如今亭子早已没有了。”
“小时候爸爸给我拍了一系列的照片,太珍贵了。”潘仁式女儿谈起父亲,现场就流下眼泪。但今天看到父亲拍的照片引起了许多连州市民的共鸣,感觉很欣慰,也很有意义。
60年前的照片原型在现场被围住
现场,四名老者被连州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团团围住,原来,这四名老者是一张集体照里的当事人。时隔多年,邓志娟在照片中找到自己,在摄影师的引导下,和当年的自己合个影,并不断回答各方抛来的问题:“哪个是你。”“可以合影吗?”“当时拍摄时是什么情况?”
找照片中的当事人?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集体照中30余人,在田间地头拿着农器列队,因底片没有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和事情经过,他们所为何事,各种猜测都很难合理解释,无法注明图片来源。
拍摄者不在,图中人在。潘伟通过在朋友圈发”寻人启事“,试图召集连州人的亲友圈、知青圈等方式寻找,最终有人认出图中人员并写出他们部分人的名字,潘伟印出照片多张,亲自到村里去,一张张发放,试图找出照片里的更多人。“左边这几个都不在了,后面那几个80多岁了。”邓志娟指着照片中的人,回忆起当年拍摄的缘由和故事。原来,1965年(或1966年间),村里与洋人产生矛盾,担心洋人霸占土地,有人问,若洋人进来大家怕不怕?大家说不怕,若洋人来,我们就拿起工具反击。于是摄影师潘仁式便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刻。
老照片勾起连州人集体回忆
在现场,激动的不只是游客和照片当事人。连州市民更是表示此次摄影年展“非常接地气!”习阿姨今年62岁了,看着照片中的背景,一遍遍把回忆翻起。“这里是宝塔,以前周边都是菜地。”她口中说的宝塔,即如今的慧光塔,旁边的街坊看着图中的宝塔附和着:“看,以前的宝塔很直,现在慢慢变得倾斜了。”
另一照片中,箩筐里晒着许多农作物,围观市民在讨论筐中的物品,说法不一。“那是蜜枣。”一直默默地看着照片的李阿姨解释道。自己在糖厂打工十年,这是我们晒蜜枣的情形呢。
“今年的摄影节最接地气!”居住在中山南路附近的黄阿姨说,自己退休多年,第一次看到连州这样的老照片,被照片中的各种景象勾起童年的回忆的黄阿姨说,“那个时候我才十多岁。”如今看着照片里的大多数农田变成楼房,黄阿姨感叹时间的变化。她用手机逐张拍下照片,“回去也给儿女们看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