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有口述历史博物馆 抢救性记录文艺记忆

网络图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络图片

 

        四川本土文艺大家人才辈出,巴金、李劼人、张大千、陈子庄等老一辈艺术家成绩举世瞩目,他们为城市注入了文化底蕴。但近年,“著名表演艺术家庞学勤辞世”、“四川金钱板艺术家邹忠新因脑梗辞世”、“著名诗书画家吴休先生因病辞世”等消息层出不穷,如何趁艺术家在世的时候抢救文艺记忆发人深省。

 

        11月15日,“成都大家”口述历史博物馆线上项目正式启动,将从在成都生活、工作的省级以上专业协会会员之中,筛选60岁以上的艺术家或者成绩斐然的中青年艺术家拍摄记录片,涵盖作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曲艺家等多个类别,邀请他们回忆成长故事,讲述创作经历,以及与成都这座城市的血脉联系。

 

        项目负责人赵剑锋透露,他们计划拍摄150位艺术家的口述史,目前已将李树荣、流沙河、海梦等艺术家纳入首批拍摄计划,将于近期开始拍摄。在他看来,抢救文艺大家的口述史刻不容缓。早在项目筹备期间,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张素煊、著名作家周伦佑相继辞世,令人扼腕。“我们在叹息之余不断反思,加快了对在世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的记录。为了让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我们还将采访艺术家的亲人、朋友、同事,还原一个真实、多面的艺术家,也会让我们领略到艺术家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反哺。”

 

        曾写下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作家卢一萍,建议主办方同时收录作家的手稿。他回忆,早在2006年,上海一家博物馆就在收录文化名人手稿及影音资料,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工程。“现在年轻的作家很少手写书稿了,老一辈文化名人的手稿显得弥足珍贵,建议主办方顺道将手稿收录集中,放在博物馆里展示。”

 

        据悉,“成都大家”口述历史博物馆的亮点之一,就是分为线上、线下两个板块。目前网上博物馆已初步搭建完毕,预计12月底正式上线。届时,网友可以通过网络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零距离”接触,欣赏他们的作品,从影音资料中理解他们的艺术人生。而线下的实体博物馆也在筹备之中,预计2018年正式对公众开放。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