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深入大众需做好“活”的文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转型”成为所有博物馆专家的关键词,而如何让博物馆与大众进行更好的互动,更是重中之重。11月11日,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古埃及和苏丹部主任尼尔?斯宾塞的召集下,来自多国的博物馆负责人就“博物馆如何深入大众”各抒己见。(11月12日《深圳特区报》)

  据悉,本次论坛围绕“探讨发挥博物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展开,最后发布“深圳宣言”。可以预见,世界各国博物馆未来将会以更开放、更具历史与文化温度地进行交流相鉴,融入国民生活,满足民众需求,让博物馆文明激荡我们的心灵。

  自1905年张謇筹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如何让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倚靠文化优势提升软实力、提升国民素质,尤需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

  要讲好“中国故事”。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人们走进博物馆,就是希望通过一件件藏品,打开历史的恢宏画卷,倾听事件的风云足音,感悟先辈的奋斗情怀,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了解社会发展的轨迹,从而获得教益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善于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每件馆藏背后的故事。

  要增进“亲密对话”。在物质渐渐富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涨船高。博物馆仅仅“免费开放”显然不够,还需更深层次地进入国民生活,增进“亲密对话”。比如南京博物院打开神秘的文物库房,让公众了解文物保管知识;安徽、吉林等地的博物馆则向聋哑和其他残疾人士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故宫博物院更是开设专题讲座,讲述“故宫里的文物医院”。通过多维度沟通,让各种馆藏呈现更丰富的价值,启迪公众新的思考与想象。

  要活化“展示方式”。现在,不少人走进博物馆,总感到展陈方式呆板、讲解说明晦涩,偌大的博物馆,藏品虽然众多,却处处都是“面无表情”的表达。显然,在互联网与多媒体时代下,单一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在这方面,许多先进的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将布展设计得生动活泼,如营造开放空间,开设数字博物馆,推动VR游览,运用动漫、3D加强互动性、趣味性,让公众收获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更有心灵的滋养。

  总之,要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真正与公众在感观上、行为上、心灵上实现有效沟通,产生亲切感,方能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的精神栖息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