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西汉时代墓葬曾首次出土外国字铭文龙纹铅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海举行,国内外130余位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就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汉代合浦考古发现与研究、汉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方面进行研讨。扬州考古专家也应邀出席,不仅向国内外专家展示汉广陵城研究最新成果,更披露了扬州汉墓中首次出土外国字铭文的龙纹铅饼情况。

  汉广陵城近似西汉京师长安“斗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队长、研究员汪勃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扬州蜀冈古代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研讨会上,他就近两年在扬州蜀冈古代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新发现的与汉广陵城的城圈和城门、城壕相关的遗迹以及几处与城内遗存相关的迹象等,进行了探讨。

  “综合迄今对蜀冈古城地表上残存夯土城墙的发掘和研究,大致可将其始筑年代分为5类:东城墙中段、南段北部或不晚于战国时期;西城墙北段、北城墙西段始于战国时期;北城墙中段、东段始于汉代,东城墙北段或不早于汉代;南城墙或始于隋唐时期;南宋宝祐城的北城墙东段东西两部分、东城墙始于南宋时期。”汪勃说,蜀冈古城城圈的北城墙整体、东城墙和西城墙北部均有汉代夯土墙体遗存,南城墙目前尚未找到早于唐代的墙体。

  汪勃表示,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蜀冈古城北城墙中段、东段均始筑于汉代,那么,中段、东段因何修筑成这种形状呢?此前已有研究者提出,汉广陵城的平面形状与西汉京师长安城的“斗城”形状近似,这种模仿帝京形状的筑城规划,应是汉初诸侯王国比制京师的一个特殊例证。而在蜀冈古城北城墙中段、中段与东段连结位置处找到的南北向城墙、东段所构成的平面形状,恰好形成了可称为“斗城”的最重要的部分,且考古人员在南北向城墙西侧找到的南北向城壕,则进一步证明了该部分的形状确实如此。

  汉广陵城有章台宫,内有显阳殿、宫园

  汪勃表示,“关于汉广陵城,除了继续探寻城圈和范围、找寻城门外,还需要深入研究文献,为考古发掘找寻解明内部形制布局的线索。”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史料记载,汪勃推断,汉广陵城有章台宫,王宫内有显阳殿、宫园等,在蜀冈古城内探寻这些汉代宫苑建筑基址,也将是今后扬州城遗址考古工作的重点之一。

  扬州汉墓首次出土外国字铭文龙纹铅饼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小迎介绍,2015年,为配合基本建设,考古人员对扬州西湖镇万科金色梦想建设项目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建设区域位于扬州市“甘泉—杨庙战国至五代墓葬埋藏区”内,西距汉代广陵城、唐代子城遗址约3.6公里,地理位置重要,地下遗迹、文物丰富。

  在一座西汉竖穴土坑木棺墓中,清理出遗物共46件(套),其中,出土了26枚圆形带有外国字铭文的龙纹铅饼和6枚长条形龟背纹铅饼。由于目前尚未对该汉墓出土的铅饼进行金属成分测试与分析,无法得知其具体组成成分,暂且称为铅饼。目前,扬州地区汉代遗存中出土的龙纹、龟纹铅饼数量较少,据已发表的资料可知,去年出土的龙纹、龟纹铅饼尚属首次发现。结合墓葬形制以及其他随葬器物判断,该墓葬时代应在西汉中期。

  王小迎说,扬州汉墓出土的这批铅饼,尺寸与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铅饼近似,铭文内容(字符)与其他地区出土的也相似。龙纹、龟纹铅饼上均有“少”字篆书戳印,与“少府多银锡”的说法对应。结合墓内出土的铜镜、“五铢”铜钱等推测,扬州汉墓出土的这批铅饼属于官方铸造的可能性比较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