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要让公众共享优质考古资源和新成果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

  “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日前在武汉闭幕。包括“现代人类多地区起源”、“江西海昏侯墓谜团”、“石家河文化新出土精美玉器”等公众热切关注的考古问题领域获得学者最新表述。

  公共考古在我国起步较晚,诸多考古新材料与新成果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不能被公众所认知。如何面对社会公众日益高涨的考古知识以及考古现状的需求,成为考古学界的课题。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介绍,我国的公共考古事业快速发展,成果显著。相关院校和博物馆专门建立了新学科和公共考古夏令营进行模拟考古,同时组织了相当一批田野考古出身的资深学者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传播遗产和文物保护,效果显著,功不可没。

  刘国祥介绍,这次公共考古荆楚论坛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发布,是石家河文化遗址墓葬中最新出土了270余件新石器时期极为精美玉器,它们的面世震惊了国内外考古学界,也引起一些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与好奇心。作为公共考古的专家和考古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将准确的信息和优质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分享。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指出,地处江汉地区湖北天门出现的石家河文化已在当时的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大型都邑性质的文化高地。新的研究可以表述,距今4000年左右包括神秘人物造型的玉器组合承上启下,对后世商周玉器题材纹饰均产生直接影响,现象表明以石家河文化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共同体已经形成并开始成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现代人类起源问题在近30年间成为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在我国学界也围绕“非洲单一地区起源”和“多地区进化说”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学术阵营进行着激烈辩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出自非洲说”目前并非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论断。从非洲走出并扩散的“早期现代人群”只是其中的一个支系,而不是全部。他认为,在旧大陆的几个重要人类演化中心存在着区域性的多样化模式。

  针对社会公众对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葬遗址持续高热不退的强烈关注,海昏侯墓葬遗址考古队领队杨军反复从类型学到器型学、从出土材料到墓葬形制、从玉器排列到简牍释读等诸多课题进行详细讲解。他介绍,由于媒体对发掘活动的跟踪报道和北京首都博物馆超人气的轰动展览,海昏侯考古已成为公共考古典型的案例,足以说明优质的考古资源通过公共考古活动将会在社会公众中持续发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