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的儒家文化印记
尼山夫子洞,据传孔子降生于此处。
《孔子圣迹图》之尼山致祷,清代画家焦秉贞绘。
近日,第四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举办。随着人们对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简称为尼山论坛)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尼山也成为谈论的热点。
尼山,位于山东曲阜东南部,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山清水秀,还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尼山不仅有孔子的诸多生活遗迹和传说,还有后人为了纪念孔子而修建的尼山孔庙、尼山书院等人文印记。尼山的亭台楼阁和参天古树,无一不散发着幽古的气息。更重要的是,数千年来,儒家文化在尼山以不同形式得以绵延传承。
因尼丘山孔子取名为丘
尼山,位于山东曲阜东南30公里左右处,自古就是山清水秀之地。尼山由五座山峰构成,似五位老人在登高望远,因此又称五老峰。明代诗人张寅曾留下关于五老峰的名篇:“群山环峙插层天,五老峰高端气连。巧夺天工壮丽景,神灵造化到尼山。”
尼山也是“五川交汇”之处:智源溪、夫子河、张马河、颜母河以及田黄河在尼山河谷汇流。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尼山水库就在五川交汇之处。如今的尼山水库碧波荡漾,与周围的尼山山峦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不过,对了解尼山的人来说,尼山最令人熟知的不是它的湖光山色,而是它的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尼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出生地。
孔子出生于尼山,这并非后人的杜撰。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出生于尼山之事:“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生于尼丘山,在家兄弟二人中排行第二,所以其父叔梁纥为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后人因为孔子的巨大影响力,为避讳“孔丘”中的“丘”字,将尼丘山改为尼山。从如今的尼山水库往下游走不到一公里,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三岁前居住过的鲁源村,如今被儒家学者称为孔子的原始故里。据《阙里志·尼山》载:“在尼山之西五里,史载孔子生鲁昌平乡,即此,今名鲁源村。”
正因为如此,在尼山,关于孔子的印记俯首皆是,有的还带着浓烈的传奇色彩。夫子洞就是其中一个。夫子洞位于尼山脚下、五川之一智源溪北岸的石壁中。夫子洞也称“坤灵洞”,相传孔子降生在此洞。孔子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娶尼山东南部颜母庄的颜征在为妻。两人结婚后,颜征在来到尼山祈祷,回家时便临产,无奈只好临时选择此洞,生下了孔子。甚至还有神话传说:孔子出生后,因为长得比较丑陋,被丢弃此洞,幸亏老虎喂养他,苍鹰为他遮挡阳光才得以存活。
尽管这些说法都不足为信,但并不影响人们对此洞的“膜拜”。汉代,此洞被称为“孔渎”;金代时,孔子后人孔元措所写《孔氏祖庭广记》的“尼山”之图中,提到了坤灵洞的说法(洞名由当时的进士刘晔所刻)。元代时,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刻孔子像置于洞中,并立《尼山孔子像记碑》于洞前。后为战乱所毁。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夫子洞进行了清理重修,如今成为尼山的重要景点。
宋仁宗为尼山封侯
由夫子洞往上,就是尼山最著名的历史建筑群:尼山孔庙。尼山从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开始修建孔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清代孔继汾所撰《阙里文献考》记载:“后周显德中,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从后周开始,历朝历代对尼山孔庙进行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尼山孔庙的第一道门为棂星门,走过棂星门,往东能看见一座古朴的亭台:观川亭。在此处,尼山东部的山川一览无余。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在此观看五川汇流,并发出“逝者如其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建观川亭,现在所看到的建筑为清代重修。
大成殿是尼山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建成后(有说是宋仁宗时建成,有说是元顺帝时建成),历经多次重修,现存为清道光年间重修。祭孔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去世的当年,鲁国就开始祭祀孔子。公元前195年11月,大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曲阜(今山东曲阜),用太牢(即牛、羊、猪)祭祀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拜祭孔子的第一位帝王,此后被历代帝王沿袭下来,形成了祭孔的传统。
在历史上,曲阜有三处最主要的祭孔之地:孔子出生地尼山、葬地孔林(曲阜城北)以及宗庙所在地孔庙(曲阜)。尼山祭孔,在宋朝时最为隆重。宋皇祐二年(1050年),宋仁宗封尼山山神为“毓圣侯”。毓,孕育之意,意思是山神孕育出了孔圣人,因此要封山神为侯。此后,人们在尼山孔庙建毓圣侯祠,祠内有神龛,供奉尼山山神。尼山东面有颜母山,因孔子的母亲姓颜而得名,在宋仁宗为尼山封侯之后,颜母山麓一处被命名为文德林,又名毓圣侯林。
尼山孔庙以北,是尼山书院。尼山书院始建于宋仁宗时期的庆历三年(1043年),元时重修。当时,尼山孔庙亦称尼山书院,是庙学合一的管理体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尼山书院与尼山孔庙分离开来。
在尼山孔庙北部,有一幽深峭壑,名为中和壑,其名正是来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意思的是,中和壑又名“尼山砚沟”,因为用这里的石头做成的砚台,石质致密,润泽而发黑,这些砚台又称“尼山石砚”。“尼山石砚”是曲阜三宝之一,蜚声中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