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通宝背“十”钱新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中通宝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铸,起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形成的,铸于元至正二十四年,起义军韩林儿韩宋政权龙凤十年(1364),这个时期的大中钱是一个农民起义军政权铸币,铸期当归于元代,然而大中钱的铸期仅限于此吗?其实大中钱是有两个铸期的,为元末和明初。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吴国公之时,于龙凤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在应天置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分为五等,含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光背钱、折十钱背“十”等。

 

  朱元璋自江西击败汉王陈友谅后,又于江西置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亦同南京版分为五种,这类大中钱也为元朝末年铸,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铸币。第二种大中通宝钱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太祖洪武四年增铸大中通宝钱,分为五式钱,背有汉字纪地(局)、纪值,分别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九种纪地纪值钱,其中小平钱纪地(局)不纪值,折二至折十钱纪地纪值,如“桂二、三福、十济、十豫”等等。

 

  清代翁树培、初尚龄等钱学家皆引明史记载,认为大中纪地纪值钱是洪武时期后铸,而唐石父的《中国钱币学辞典》指出:“凡有背文者,除折十钱背十纪值外皆是洪武后铸”,如图1指的就是元末时期所铸。大中通宝小平钱文与金世宗时期的代州阜通监版的大定通宝(大字类,申酉类)相似,大中通宝小平瘦金体版(也称为折点大三角通版)改自大定通宝“瘦金体折点大版”,这类大中小平在钱币学里简称为“大定范”,其实我们可以再比较一下,大中通宝小平与元代的至大通宝小平与至正通宝小平钱,包括与同时期的大义通宝、天定通宝的钱文很相像,包括后来的洪武,永乐通宝小平钱与其颇具有传承关系,故而大中通宝小平钱颇有其时代气息与时代背景。

 

  洪武四年,朱元璋于南京、北平府(今北京)以及七省铸大中钱,各省开设宝源局,这时期的大中钱文已经失去了“大定范”的风格,在户部下发部颁样钱以后,各省铸局依着样钱开始了自己的母钱刻制阶段(雕母),也就是钱文面版在样钱的框架下有了自由发挥阶段,每种大中通宝面文则相应地代表一个省局的铸币风格,其实这种风格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宋版如此多的原因是在于钱监之多,每个钱监能突出自己的铸币风格,形成钱监钱局特有的面文版式。

 

  如图2,不收藏钱币版式(面版)的泉友很容易把它当成图1类大中钱,且认为图2钱就是元末时期南京或江西所铸。根据前面的论述,图1钱为元末起义军铸,而图2钱实则为洪武四年以后铸,此钱属于地道的明钱,因为图2钱的面文在元末时期并未出现过。图2钱出现的面文其实就是图3钱,是洪武四年河南省(豫)局的面版面文,与图1钱元末所铸的钱文风格差异性很大,其钱文风格与洪武四年以后的大中通宝纪值纪地钱的风格很相像,所以图2钱就是洪武四年以后时期,河南省(豫)局的省纪地纪值版背“十”钱,简称为“豫版背十”。关于此钱为什么是简化豫版背十钱?笔者以为:此钱由于当时的河南省宝源局在选择制作大中钱时,由于是各省局初铸大中通宝,而各省面版面文各有差别,为了避免与早期省局面版混淆,给户部官员下来巡查各局铸币质量时,也相对起到监督作用,故在后面加上了铸局名,如同北宋时期的衡州熙宁监与陕西陕府监初设置时所铸的背“衡”、“陕”等字钱币,用来加以钱监制作钱币风格的区别,后铸造一段时期,钱监风格形成之后,就去掉了背纪地,很可能是重新制作母钱的时候,就省去了纪地(母钱的使用寿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长期使用,造成钱文字口磨损,铸钱质量下降),故而图2钱为河南省局(豫)后期铸造的大中背十钱,为洪武年间所铸。

 

  如今洪武年间铸造的大中钱已不多见,特别是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大钱,其中不乏名贵之泉。以上为一家之言,今将其展示出来,以期同好探讨指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