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夏时期亥母寺洞窟遗址出土大量经文残片

考古人员在亥母寺洞窟遗址内进行发掘-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人员在亥母寺洞窟遗址内进行发掘。连振祥 摄

 

  今年初开始的甘肃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近日取得重大进展,出土了4万余个擦擦和大量经文残片,并且出土了一幅唐卡。

 

  “目前已出土4万余个擦擦,这是甘肃境内藏传佛教寺院第一次发现数量如此众多的擦擦。”甘肃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雪野介绍,除了众多的擦擦外,还出土了经文残片,有西夏文、梵文、藏文、汉文等。

 

  “擦擦”是藏语的音译,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塔,也有少数是藏文或梵文经咒。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洞窟的清理加固工作还在进行,考古人员正在从洞窟的泥土中清理擦擦,并且按照工艺、形制等进行分类装箱。从目前已经归类的擦擦形制看,主要有脱佛和脱塔两种。其中脱塔最多,根据塔身形制,可分为宝阶塔、一百零八塔、八塔等,而脱佛相对较少,以手持金刚为主。

 

  亥母寺洞窟开凿于西夏崇宗正德年间(1127年至1134年),是西夏时期创凿的藏传佛教密宗静修之地。1927年武威发生8级地震,洞窟多被震塌,成为一片废墟。今年以来,甘肃省对亥母寺洞窟遗址进行发掘,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发掘任务。“由于现存窟门存在不同程度的坍塌,加之很少有资料记载,目前还无法了解窟内结构及延伸范围。”赵雪野说。

 

  据了解,上世纪亥母寺出土了大量西夏时期文物遗存,其中西夏时期的唐卡“上乐金刚和金刚亥母如意轮坛城”表明,石窟中尊奉的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本尊之一金刚亥母。出土的另一件“文殊菩萨”唐卡上,在文殊菩萨的左右上方两个重要位置,分别安置了萨迦派和噶举派的上师,说明在西夏时期藏传佛教萨迦派和噶举派在凉州藏传佛教的传播中占有重要位置。

 

  据了解,按照发掘计划,亥母寺洞窟遗址发掘工作将持续3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