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祠残败不堪成危房引网友关注 有望年底修缮
这些散落院中的房梁长度足足有10米
残破的院落偶尔会有热心的网友前来探访
古祠堂内雕梁画栋显示了当年修建者的用心
院落里堆满了古祠堂坍塌后收集起来的石墩、石条、青砖、青瓦等建材
近日,一则帖子在网上传播引发南宁网友热议。帖子称,南宁市七星路一巷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祠堂——宗圣源祠,由于年久失修,变得残败不堪,成为危房。网友纷纷发表评论,对这一现象表示痛心。不少网友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古建筑越来越少,他们呼吁对这个古祠堂进行有效修缮,让这座市一级保护文物古祠堂能够早日恢复原貌。记者就此情况向相关部门反映,青秀区文化馆回应,维修立项已通过,即将对宗圣源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貌维修,恢复古祠堂本来的面貌。
网友痛心
明朝古宗祠残败不堪成危房
根据网友提供的地址,记者来到七星路一巷25号,看到了这个隐藏在一片高楼民宅中的古建筑。该建筑外围围了一圈蓝色围板做保护,其中一间房屋已经坍塌,只剩下一面墙和破烂的屋顶,几根支柱孤零零地立着。如果不是大门挂着“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宗圣源祠”的牌匾,以及“文物保护守法提示牌”,根本看不出这是南宁市一个一级保护文物。
推开大门,只见300多平方米的屋内杂草丛生,大量砖瓦和木材堆放在地上。3棵有四五层楼高的大树生长在房里,其中的一棵大榕树紧贴着墙壁生长,把墙体的青砖都撑破了。房顶的黑瓦掉落不少,满地都是破碎的瓦片。腐蚀的屋梁上,雕花已经模糊不清,一些被撬起的石板胡乱地堆放在房子四周,整个祠堂显得满目疮痍,已经成危房,令人不禁惋惜。
记者在查看期间,遇到了特地从桃源路赶来拍摄的胡先生。胡先生说,自己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关于明代古建筑变成危房的消息,就赶来了解情况。亲眼看到这个古建筑变成如今的模样,他觉得特别痛心。他认为现在的古建筑越来越少,有关部门应该重视文物的保护,将这个古祠堂修缮完好,让市民可以感受到古建筑古朴、美观的造型。
缺乏维护
曾出租做印刷厂又多次“受伤”
记者了解到,宗圣源祠2010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古祠堂是何时修建的?又是如何变成现在模样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附近民宅找到了曾氏23世裔孙曾昭。
曾昭告诉记者,这个祠堂是曾家的祖先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了祭祀祖先而集资兴建的,在清朝的雍正、乾隆和咸丰年间曾经多次进行扩建。整个建筑呈现清代风格,是三进两天井布局。主体是砖木结构,柁墩、斗拱等木雕构件遍布房内,显得美轮美奂,是曾氏后人聚集商议事情的场所。
据曾昭介绍,他们家族生活的这片区域原来叫做古城村,1953年后,祠堂归属于古城大队,作为集体使用,所以没有办理土地证。为了创收,大队曾经将祠堂租给私人老板开办印刷厂。由于缺乏维护古建筑的意识,对房屋整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直到2010年祠堂因年久失修,主屋上的瓦都掉了,屋顶也漏水了,私人老板才退租。
曾家族人曾经多次想对祠堂进行维修,但宗圣源祠作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时要使用特殊的原材料来保持文物的原状,所需费用比普通建筑施工要高得多,曾家族人无法承担这项费用,就想到以招商形式,让一个企业出资250万元,对祠堂进行修缮。
曾家族人将其他旧建筑拆除,将拆出来的青砖、黑瓦和斗拱、木梁提供给这个企业,用于修缮祠堂。谁知施工人员将屏风、梁托等木雕装饰构件拆下后随意摆放,造成这些物品有不同程度损坏,一些爱护文物的居民很痛心,将这个情况向文物部门反映。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调查后,确认祠堂内施工人员为非文物维修人员,紧急责令对方停止对祠堂的破坏,维修工程被叫停。
部门回应
维修立项已通过,有望年底修缮
眼看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祠堂越来越破败,在雨打风吹中摇摇欲坠,曾昭和其他族人很是焦虑。他们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希望宗圣源祠能够修缮完好,可以保存下来。
10月14日,记者就这个情况向青秀区文化馆反映。文化馆馆长彭志伟告诉记者,就宗圣源祠的情况,在2013年,青秀区政府、青秀区文化部门多次开展协调会,讨论解决方案。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由青秀区文化部门落实修缮事宜。由于宗圣源祠是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方案必须要提交市一级部门审批、同意,逐级申报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文物的维修需要有资质的公司来设计,当前南宁市只有一家公司符合要求,所以也需要时间来沟通。设计方案出台以后还需要报市文化局审批。现在,这些方案都通过了,有望在年底对宗圣源祠进行维修。
彭志伟介绍,维修宗圣源祠大约需要投入320万元维修经费。届时,古祠里的雕花、雕梁等工艺结构将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原貌修复。他们还将在近日和曾家族人代表一起商量修缮事宜,同时对修复完善的宗圣源祠共同签订保护条约,完成共同维护文物工作的约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