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石观音菩萨立像

        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整个造像刻画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这种单体的观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时期,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石观音菩萨立像为隋代文物,于甘肃省秦安县出土,像高132厘米。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整个造像刻画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

 

        隋朝取代北周政权,隋文帝和炀帝都倡佛崇法。在尼寺里长大的隋文帝,自幼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曾说:“我兴由佛故。”因此,即位后便大力提倡佛教。隋炀帝杨广在笃信佛教上更甚于其父。在位时,除造像立寺之外,“在两都及巡游时,常以僧、尼、道士、女官(女道士)自随”。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中西交往的频繁,加上统治者的倡导,促进了隋代佛教石窟及雕刻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北周至隋的石雕造像,基本摆脱了北魏晚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模式,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健康丰腴的形象,面相丰圆,体魄健壮,肌肉极富有质感。从紧贴身躯的服饰,不难看出印度造像风格与民族传统技法的共同作用。它上承魏晋以来的精华,下启隋唐文化的新风,使我国佛教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阶段。

 

        隋代的造像造型则一般比较粗糙、呆板,体躯肥硕敦实,衣纹、璎珞有笨重感,身体比例失调,头大身短。但是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雕像作品,尤其是单体的观音造像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许多地方都发现过单体的石雕观音菩萨像。甘肃秦安县出土的这件石观音菩萨立像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其作品雕刻精细,保存完整。菩萨弯眉细目,彝骨挺直,嘴角和眼角微微上翘,似一位清丽少女,生动可爱。他左手曲肱上举,右手持瓶作自然下垂状,赤足而立,惟妙惟肖,雕刻极为生动形象。从菩萨的整体造型看,端庄秀丽,比例恰当,雕造非常细致。在造型和雕饰方面,特别是璎珞、衣纹、持瓶、赤足等部分都很得当。

 

        该造像与美国底特律艺术中心所藏的隋开皇元年(581年)造像“车长儒观音立像”十分接近,但较之更为朴实、亲切,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们将民俗与佛教完美结合的产物,是隋代石雕造像中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