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珍贵文物入藏历史博物馆 "会审公廨案"将成重要展示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10月10日接受来自“南浔金家”后人的珍贵文物捐赠,两件作品《仿惠崇江南春手卷》和《鱼藻图》分别来自近代画家金绍城和金章,两人不仅与上海颇有渊源,金绍城还是当时“会审公廨案”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浔金家为南浔近代丝商“八牛”之一,人称小金山。诞生了近代著名画家金绍城、竹刻家金绍坊、女画家金章、文博大家王世襄。收藏大家庞元济称"一门风雅,驰名海内,专美于前矣"。金绍城(1878-1926),又名金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是近代著名画家、民国初年北方画坛领军人物、中国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湖社画会”的精神领袖。早年去英国铿司大学学习法律,并获法学博士学位。光绪三十年(1904)由上海道袁树勋保荐,任上海会审公堂会审官。光复后出任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擅长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以工带写。金章(1884—1939),女。号陶陶,亦称陶陶女史。金绍城三妹,王世襄母亲。1898年入上海中西女塾就读,20世纪初远赴英伦游学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尽览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名画,获益良多。归国后专于绘画,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花卉、翎毛无所不工,而尤精于鱼藻。书法出入晋唐,造诣工深。

  

        此次捐赠者为金家后人袁孝俊、陈璇夫妇,据悉,金绍城为袁孝俊的舅公,他的曾祖父则是上海道袁树勋。解放后,袁孝俊、陈璇长期生活和居住在台湾,如今袁孝俊已经过世,陈璇认为,将两件作品捐赠到历博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生长在上海,对上海有深厚感情。两件作品能够留在历博是我们家族的荣幸,也可以借此让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

 

        金城在绘画史上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长期被忽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汤哲明介绍,金城对近代绘画有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第一个考察博物馆的人,由他负责的古物研究所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当时,清宫里的一大批宋元古画面世,导致北京画坛发生重要变化。古物研究所不仅做展览也做出版,使得这一风气影响到南方,由此吴湖帆、张大千、谢稚柳等海派画家也开始追宗古画,复兴宋元绘画的源头。“金绍城曾对欧洲博物馆做了几年考察,做了大量的资料,他看到欧洲绘画时和徐悲鸿的观念一致,用西方造型来改造中国画,但在古物研究所工作后,看了唐宋时代高古的造型能力,开始反对这个观点,但他并不反对引进西方作品。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悲鸿的影响非常大,把金绍城合理的观点淹没掉了。”

 

        此次捐赠的画作为民国金城仿惠崇江南春手卷(1912年,设色纸本)、清代金章鱼藻图(1906年,设色纸本)。前者为金城主张师法宋元的代表,后者为金章游学归国后于南浔所作。所绘金鱼,体积感较强,渲染层次丰富,形态生动自然可爱。两件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填补了馆藏空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城仿惠崇江南春手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章鱼藻图

 

        除了作品的美术学意义外,历博收藏更看重作品和上海历史有关。两个人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上海痕迹,金章1898年入上海中西女塾就读,金绍城光绪三十年(1904)由上海道袁树勋保荐,任上海会审公堂会审官。在当时的上海租界里面,外国人有法庭审判,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审判,当涉及到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的案件时,于是设立会审公堂来审理,这也是一段重要的屈辱历史。1905年12月,上海发生大闹会审公廨案,一名广东籍已故小官僚的遗孀黎黄氏携子女及15名婢女从四川乘招商局轮船回广东原籍,轮船路过上海时,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巡捕下轮检查,企图敲诈未遂,便以贩卖人口罪名拘捕黎黄氏。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审理此案时,英国领事下令判罪,会审官金绍城则认为案情真相未明,据理力争。后经过中西双方共同调查,黎黄氏确非贩卖人口。会审官金绍城以案情大白,要求英国领事释放黎黄氏,遭到英国副领事拒绝。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审理此案时,又发生中英两国会审官对女犯应当关押在何处的争议,外国巡捕殴打辱骂中国会审官金绍城,并用武力抢夺犯人,引起旁听群众公愤。上海居民对本国官员受辱反应强烈,四处围打巡捕,还放火烧了老闸捕房。虞洽卿作为代表与租界当局交涉,据理力争,又策动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租界华捕罢岗,最终迫使英方让步,通过上海道袁观海、工商界人士朱葆三、虞洽卿等出面调解,一面释放黎黄氏,一面劝令华商开市,并规定“今后一律由中方巡捕到会审公堂维持秩序”。金绍城则因此案而罢官,然后才去北京担任职务。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介绍,会审公廨案今后将在历博作重要展示,这是历博描述上海历史时不可或缺的一块,也因此这一作品的捐赠显得尤为珍贵。他呼吁市民多多关注身边的历史文物,“对历博来说,一张小纸条也许都很重要。希望大家在处理时想到历博,如果觉得它有历史价值,请交由我们来保管。”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