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区古代文明研究基地考古现场会隆重召开

  2016年9月8上午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春青研究员主持,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许宏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副院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研究室樊温泉主任,新密市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张银灿局长,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黄建秋教授、吴桂兵副教授,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学院张国硕教授,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张立东副教授,新密市溱洧文化学会郑观洲会长,以及南京大学、郑州大学21名师生等。

  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信阳博物馆耿广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对新砦遗址四个阶段研究历程作了回顾分别是:第一阶段:1979年,赵芝荃先生对新砦遗址进行了试掘,认为其主体遗存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又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属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过渡遗存,后命名为二里头文化新砦期。第二阶段:1999年,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会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砦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在文化谱系上确定了“新砦期”遗存的存在。第三阶段:自2002年起,新砦遗址的发掘研究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聚落课题组的子课题。新砦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重点由谱系研究转向聚落形态研究。至2003年,经发掘确认新砦遗址是一处面积达70万平方米的具有城墙、城壕以及内壕和外壕的大型城址。第四阶段:2003年至2005年,在新砦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一处浅穴式大型建筑。并对2013-2016年新砦田野考古最新发现作了汇报。2013年秋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会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砦遗址东城墙外共布10×10米探方9个,发掘面积900平方米。此次发掘说明了新砦城的外围也有人居住。这一地点从地层叠压以及各类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来看得以证实。最早是王湾三期文化的居民在此活动,稍后新砦文化居民来到这里,接着又在这里兴建陶窑生产陶器,又过一段时间,这里又出现了很多窖穴成为窖藏区,最后又沦为一般墓地。这里集中发现了四座新砦文化时期陶窑,说明这一区域在新砦文化的中期偏早时曾经作为制陶作坊区而存在。

  2014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大学在梁家台东北台地上共布10×10米探方15个,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左右。发现有灰坑270多个、墓葬40余座、房基2座、窑址5处。其中一个灰坑埋葬共有7人,可能为祭祀坑。另外发现的两个铜器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制作及研究铜器的起源等提供了新的材料。此次意在发掘新砦期中心区域内的主要建筑,同时,为进一步核实大型建筑,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目标。2016年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浅穴式大型建筑周围的情况在梁家台东北台地上再次布方,目前主要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坑以及大面积存在建筑遗存。新砦期遗存主要是墓葬、灰坑、窖穴、房屋建筑,并出土有高规格遗物,如青铜器残片、彩绘陶鸟、玉凿等。

  上午与会嘉宾分别做主旨演讲。许宏主任指出从考古学文化渊源上来看,二里头与新砦密不可分,新砦遗址在将来的发掘中不论有什么样的发现,都会引起考古学界的极大地关注。魏兴涛副院长为初识新砦到新砦遗址取得一些列重大学术成果而感到高兴,在新阶段为了更好的研究早期夏文化,十分必要在此创建古代文明研究基地。黄建秋教授带队的南大考古实习生对来此实习感到十分的幸运,他认为新砦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之一,遗存十分丰富,特别有利于学生田野实习,对此表示感谢。张国硕教授简要回顾了新砦遗址的研究历程。他认为新砦遗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张立东副教授认为新砦遗址在年代上与文献记载“启”的时期相对应,加之地理位置相符,推测新砦城址与“启”都有关。郑观洲会长认为新砦遗址应该是文献所记的“启”的都城。遗址面积大有内外城壕、城墙,还发现了大型建筑,遗存丰富,作为一个非考古人都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相信实习的同学们可以更好的在这里学习。新密市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张银灿局长对上午会议做了总结发言,看到全国各地学界的专家在新砦汇聚召开新砦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会,感到高兴。在新阶段作为政府机关单位我们将大力支持嵩山地区古代文明研究基地的创建,也将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以供各界人士在新砦遗址开展各项工作。

  下午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顾万发院长主持,出席会议的嘉宾有河南省文物局马萧林副局长,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院杨振威院长,郑州市文物局任伟局长,新密市副市长蒋剑茹女士等。与会期间各位领导发表主旨演讲。马萧林副局长高度评价此次会议,从自身田野经验谈到田野考古中如何详细做好资料收集问题,特别是如何采集动物骨骼问题与大家作了详细介绍。顾万发院长代为宣读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先生贺信,在贺信中李先生对“新砦遗址暨嵩山地区古代文明基地现场会”表示祝贺,再次表示新砦遗址在探索早期夏文化与早期文明国家的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在新阶段积极推动嵩山地区文明基地建设必将有利于探索早期夏文化与早期文明国家的形成的研究。杨振威院长就新砦遗址的保护做了发言,认为大遗址保护的难点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如何做好对外展示保护的内容是关键。同时对各位实习的同学给予厚望,希望他们可以更好的在田野中得到锻炼。任伟局长重点探讨了大遗址保护问题,如何让国保单位更有尊严的存在是现阶段各项文保工作的难点,新砦遗址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目前,新砦遗址在探索早期夏文化与早期文明国家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发掘与保护工作不是同步进行的,在以后的发掘中要更加注重保护。蒋剑茹副市长对各界人士汇聚新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新密市人文地理状况做了概述,同时表示支持嵩山地区古代文明研究基地在新砦设立加大对新砦遗址的保护,并希望尽快形成文字保护规划的方案以便落实进行。

  最后赵春青研究员作了总结性发言,认为经过三十多年年的艰苦探索,新砦遗址在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古环境的复原、人类食谱分析、动植物遗存分析、出土铜器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形成共识。目前,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认识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当把夏王朝的建立作为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学术界普遍认为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即是夏文化,但是二里头文化一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公元前1550年之间,只能属于夏代的晚期,而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二期文化便成为探索早期夏文化的重要对象。现今不少专家认为,新砦二期文化已初现都邑体系,可以说是中原地区的核心,亦即早期中国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当中举足轻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助推中国经济更加明显,为此国家正把一大批古遗址纳入到城镇化发展轨道。新砦遗址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坐拥黄帝宫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因此,进一步彰显、开发新砦遗址旅游价值,迫在眉睫。为此,设立“嵩山地区古代文明研究基地”,将相关的文物资源,做一系统地相关整理、研究和深入开发,为嵩山地区现代化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