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6-10-05 22:34:15 来源:苏州日报 已浏览次
9月25日上午早市刚过,20多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出现在横街菜场,立即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他们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留学生,来自西班牙、南非、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当天去参加在姑苏区葑门街道葑尚雅苑日间照料中心举办的学做苏州菜活动。
从异国他乡来到苏州学习、生活,融入吴文化……外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真正“变身”为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下一个五年,苏州要提升功能品质、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国际化大城市。从城市区域布局、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服务平台等各个方面,对苏州的国际化之路作出明确的指引。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城市工作的最新精神,准确把握“五个统筹”要求,按照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江苏区域空间布局定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融古铸今、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
1。完善区域城市群布局。严格依法执行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优化“1450”城镇体系,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科技、产业、人才等发展要素集聚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以长三角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4个县级市,完善提升50个中心镇的城市功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
2。提高城市建管质量。传承和彰显特有的山水风貌、地域特色、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基因”。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机场等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港口、码头和岸线整合及节约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等统筹对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下大力气改善老城区后街背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环境面貌,切实解决脏乱差等突出问题,确保抓出明显成效……
3。巩固发展开放型经济……
4。打造高效开放平台……
——摘自周乃翔同志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推进轨交网络化建设和运营
周明保代表:本世纪以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私家车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到目前,我市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10万辆,相当于平均每4人拥有一辆车。私家车的增长使群众分享了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交通拥堵。
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的绿色公共交通方式,是迄今为止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共同采用的公共交通方式。苏州是全国第十五个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也是第一个地级市。“十二五”时期,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再从单线到初始的网络化运营。1、2号线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通车。9月24日,2号线延伸线按计划通车。目前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67公里。
“十三五”是我市全面推进网络化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时期,目前在建的4号线、3号线和5号线总长142公里,分别计划在明年4月、2019年和2021年通车。从明年开始,还要分别开工建设S1线、6号线、7号线和8号线,总长144公里。到“十三五”期末,我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预计达到166公里,在建里程188公里。轨道交通出行在公共交通出行中占比预计超过30%,日均客流近百万。同时,我们还要配合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致力于轨道交通线网的加密、延伸、提高、完善的研究,使城市发展更具前瞻性。
加速老苏州洋苏州的文化融合
杨跃代表:葑门有很多历史故事。以前的葑门城门上有一块横匾“溪流清映”,体现了独特的环境和特色,葑草优美,溪流清清,是苏州城富裕的后花园。除了没有园林,饮酒、品茗、清唱曲子、挥洒画画……江南故里有的,葑门都全了。葑门的觅渡桥有着七八
百年的历史,横街更是老百姓生活的故事会,百年横街,时代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那里天天都有老百姓的新鲜事。为此,我们今年成立了一个“葑溪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开展专题探讨、公益宣传推广、学术研讨交流、
决策咨询服务等四个方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以研究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古城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苏州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人是文化的根源,民俗是活着的文化。现在,生活在苏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就是要给苏州本地人现代化国际化的生活环境,也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提供只有苏州才有的文化环境。对于我们基层工作者来说,就是要考虑如何保留并发扬这些苏州独有的文化特质,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加速洋苏州老苏州的融合。
串起园林与太湖,打造全域旅游
姜昊代表:“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建设国际化大城市,就是要把苏州建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促进苏州市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旅游业态、联动机制和营销模式“三个创新”,以及旅游业整体品质、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三个提升”的深化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并提出具体举措,为推动我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从吴中区的情况来看,将吴中旅
游与苏州古城旅游的各项资源进行对接,串起古镇古村落、太湖与古城园林,开发新的全域旅游产品,让更多的境外游客“留”下来。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精雕细琢文旅融合的旅游产品,让吴中的文化亮点更亮。景区景点的硬件、软件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许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苏州建成国际化大城市的基础条件与未来布局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社会学院高峰教授:推进苏州国际化大城市建设与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基本遵循,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精准定位,彰显特色,提升品位,持续发展。必须拥有“跳出苏州看苏州”的开阔视野,把苏州放在长三角乃至更大的区域背景下科学定位。在苏州市域内,可以按照区域关系和产业特点,构建“一正两副”功能组团,“一正”即苏州市区(包括吴江区),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两副”即昆山-太仓组团和常熟-张家港组团,重点提升现代制造业能级,并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三业”俱兴的国际化大城市新格局。要将村镇居民点的系统改造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日程,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扬,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镇方面,尽快缩小与浙江的差距,让城乡居民真正享受诗意的栖居。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凤凰传媒学院陈龙教授:“十三五”时期苏州城市形象、旅游与文化产业需要全面发展,重新上路,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长远谋划,打造城市软实力。将城市软实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摒弃形式化的文化工程,走接地气,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和管理之路。二、突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苏州要实现从制造基地向“智造”基地转型,创新、创业的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产业逐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三、注重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苏州2500多年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四、突出高显示度。加强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突出城市形象的高显示度,外宣形式上要注重接地气、通俗化。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