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技术理应“加速”

  近日,位于辽宁绥中、有着“最美野长城”之称的小河口长城,被网友曝光称一段一两公里的城墙与地面被抹平,大段宏伟的长城变成了硬化路面,与原来的地面材料、地面工艺都不一样,失去了长城原有的面貌。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兼文物局局长丁辉称,修缮的目的是为了抢修保护,但确实修得不好看。国家文物局介入调查后确认,锥子山这段野长城,在2013年至2014年修缮时,施工方确实使用了水泥,并且施工粗糙。

  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长城无疑是中华民族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其意义不言而喻。尽管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现存保护情况良好的长城只有少数几段,尽管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雄伟壮观,但在辽宁、陕西、甘肃等更多的区域,由于历经自然侵蚀和战争破坏,大部分野长城墙体坍塌严重,有的甚至仅存黄土堆。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每一段长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都需要得到妥善保护。这一次,作为修建于700多年前的明代长城,小河口长城段被人为抹平,且加入水泥等现代材料的确很不应该。尤其这件事情发生在《长城保护条例》施行20周年的当口,更加令人为之遗憾。

  长城应该如何保护?要不要维持那些残破的旧长城原貌?应该说,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墙体散落、野草丛生的长城来说,人为修复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历来主张“修旧如旧”,如果辽宁当地政府在修复小河口长城时采取这一原则,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无论如何,将水泥加入明长城修复中,不但不是保护,反而是一种对文物的破坏。因此,有关部门理应对当事人做出严肃处理。

  修长城反变成毁长城,这体现出一个问题:当前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修复技术低下,专业人才紧缺的巨大障碍。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介绍,现在全国有三千多家博物馆,三千多万件馆藏文物,而且近半数属于“亚健康”状态,急需修复,但全国从事文物本体修复的不足二千人,人数远远不够。

  应该说,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都在不断提高,举国上下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有着一致的认同。从海外华人集资购买失窃文物送归大陆,到国内众多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的成立,都体现出大众极强的文保意识。但当下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并没有和民众文物保护意识保持同步,反而体现出相当的滞后性。有鉴于此,有关部门理应在加大对于文物破坏者的惩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文物修复技术的提高和进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施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加强青年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来提高我国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水平。否则,还会有更多像野长城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会逐渐消逝,给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