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考古成果发布:发现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

  “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26日在西安举行,中国西北大学发布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考古成果。中外考古人员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区开展系统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介绍,该校将考古研究拓展至中亚地区,开拓了丝绸之路国际考古的新境界,2009年至2013年先后三次深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遗存,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组队进入中亚开展考古工作。

  西北大学考古专家王建新的团队为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考古学遗存,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

  据了解,2009年王建新首次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

  “我们在寻找大月氏。”王建新说,“我们随着古代月氏人的古迹,进入中亚进行考古调查。”

  经过多年调查、发掘和研究,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的考古调查和已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1世纪,在阿姆河以北的苏尔汉河两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应属早期贵霜文化,与其后的贵霜帝国文化关系密切。在苏尔汉河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

  “因此,贵霜帝国是古代月氏人建立的传统观点,难以得到考古学的证据支撑。”王建新认为。

  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这一发现为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新资料。

  郭立宏表示,中亚联合考古工作不仅学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也在加强丝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动民心相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