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社会资本保护谭嗣同故居

  北京有大量的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不善也是现实的难题,既然国家层面已经有相关政策,不妨大胆改革试水。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近代著名政治家谭嗣同在北京的故居、曾经的浏阳会馆,已成为附近居民口中的大杂院,破败不堪;并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其中私搭乱建的小房子成为一些租房人眼中的“紧俏货”。百年前风云际会之地,萧条至此,令人唏嘘。

  在文物普遍难遭善待的大气候下,谭嗣同故居的现状,并不让人惊讶。但不惊讶也并不意味着认同名人故居可以被破坏。名人故居之所以需要保护,是因其记录着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场景,它有符号意义,也是时代标本,由其提供的历史在场感,是人们追古抚今的情感“触发器”。

  谭嗣同北京故居之所以破败不堪,可能是因其文保级别比较低——它仅在1986年被评定为宣武区文保单位,又经过行政区划的变迁,归于西城区管辖。管理维护上得不到重视自有其原因。但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保护名人故居涉及产权、资金投入、规划设计等诸多方面,这又对应着房屋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城市规划部门,所以,保护名人故居,需要多部门发力。

  有些地方通过政府回购、再对文保单位进行确权的方式来保护名人故居,但政府回购,花的毕竟是纳税人的钱,也要考虑产出和收益。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对名人故居进行修缮、保护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对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资金保护修缮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中国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坦言,对这些文物的保护,靠政府全包下来是不现实的。必须创新管理,拓宽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件出台之后,山东、河南等地纷纷推出大批文保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谭嗣同故居其实就正好可以参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保护,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北京有大量的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不善也是现实的难题,既然国家层面已经有相关政策,不妨大胆改革试水,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解决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的历史难题。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