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考古发现两则
2016-09-18 10:32:21 作者:高兴超 李双 徐磊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准格尔旗发现宋代城址
新发现城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乡寨子峁村境内。该城址是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今年首次发现,在以往的考古调查中未曾见。2016 年7 月初,鄂尔多斯博物馆和鄂尔多斯文物考古研究院二长渠壁画墓葬联合考古队在准格尔旗文管所相关同志的带领下对其进行了初步调查,暂将其定名为寨子峁城址。
城址修筑于一座独立的山体顶部,四面临沟,与周围山体距离较远,其所在的山体为此处地势最高点,可将整个周边地区尽收眼底。城址平面呈圆形,利用原有山体结构黄土夯筑墙体,使夯墙与山梁共同形成城墙。城墙整体保存较为完整,顶宽1——2 米,基宽数米,从城墙外侧观察,墙高约5——6 米,但从城内侧现有地面观察,却不足2 米。墙体夯层明显,夯窝清晰,每层厚约0.07——0.10 米。城墙南部现有一明显豁口,宽约3 米,右侧垛口散布大量砖瓦碎片,判断应为进出城址的城门所在。另在墙体的东南部也发现一明显凹口,但与城外地面并不连通。城址内部整体平坦,但中部有大范围突起,土色泛白,地表散布兽骨、陶瓷碎片等,应为建筑基址所在。在墙体外侧并未发现明显的马面、瓮城等防御性设施。城址内地表遗物甚为丰富,以灰陶残片为主,其次可见有不同釉色的瓷片,器型主要有盆、罐、碗、盘等,也偶见铁器残件、马牙、兽骨等。另在城门豁口两侧发现有大量的布纹板瓦、砖块及陶片,由此判断此处为城址的城门无疑。
根据对寨子峁城址结构及遗物标本判断,认为城址遗物在整体面貌上与准格尔旗二长渠宋代城址所出非常接近,如陶器口沿的大口卷沿作风、细腻质坚的灰色陶器,特别是在器物内壁施加的网状划抹痕迹,与二长渠城址同类器几乎完全相同。另外所见的白中泛黄、黑褐釉色的瓷器残片也是二长渠城址的常见器型。最后,这种圆形的城址形制目前非常罕见,在鄂尔多斯地区仅见有杭锦旗敖然敖包西夏城址一处,但其为石砌墙体结构,与此处的黄土夯筑建筑形式完全不同。根据上述情况,初步判断城址年代应为宋、西夏时期,年代下限不超过元代。关于此处城址的性质,认为此处城址营造形式略显简单,缺少马面、瓮城、敌台及大型门址等复杂构造,加之城址规模较小,并不能容纳庞大的人口数目。所以,初步认为,寨子峁城址极有可能是附近大型城址的附属古城,属军事城砦、边堡一类的性质。
(鄂尔多斯博物馆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高兴超 李双 徐磊 杨俊刚)
乌审旗发现一座东汉壁画墓
为配合鄂尔多斯博物馆古代壁画“摹制”保护项目的实施,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批准同意,鄂尔多斯博物馆与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工作队,在乌审旗文物局、文管所等单位的配合下,于2015 年9 月对2001 年底抢救性清理的乌审旗巴日松古敖包汉代壁画墓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清理,并在M1 西北部新清理了一座汉代壁画墓,编号为M2.
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苏木,北距乌审旗政府嘎鲁图镇约20 公里。墓地为一处范围广大的墓葬群落,据调查,现存墓葬约300 余座。墓葬是直接开凿在灰色砂岩层之上,墓道多暴露于地表,少数墓葬亦残覆封土。墓葬所在是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毛乌素沙地腹地。该地为沙漠草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部分地区为沙丘所覆盖,地表长有稀疏的柠条等,周边有多个季节性的湖淖。
M2 西北距M1 约110 米,海拔高程1349 米。M2 为长斜坡墓道洞室墓,前后室式结构,墓向36°,为二次合葬墓。M2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全长18.3 米,长斜坡式墓道,直壁,开口长14 米、宽1.1 米、深3.2 米。墓门拱顶式,略尖,高1.10 米,宽0.95 米,门顶距地表为2.08 米。墓门内侧绘有仿木门框。前室平面呈长方形,进深1.7 米、宽2.65 米、高1.4 米,两侧为生土二层台,右侧墓壁顶部开小龛,长1.59、高0.30、进深0.23 米。墓顶为硬山式,不甚对称,左顶长1.74 米,右顶长0.96 米。墓底平整。后室平面亦呈长方形,长2.26、宽1.7、高1 米,墓底高于前室,木棺现腐朽不存,残存头骨两颗。墓室填土中出土有陶罐残底1 件,铜钫口部残件1 件。
M2 于墓室四壁、侧龛及墓顶处绘制壁画多幅,现存壁画面积约30 余平方米,图幅10 余幅。从壁画的构图技巧上看,一般先是在平整的砂岩表面先抹一层厚白色粘性矿物质,以之为绘画地仗,然后压平抹光,再在其表面作画。绘画颜料有石青、石绿、土黄、赭石、朱砂等矿物颜料。壁画既有墓主人现实生活的描写,如出行郊游、宴饮纵乐、山林放牧、牛耕耕种等内容,也有象征死后引领升天的精神世界追求,如飞龙御天,凤携百鸟、卷草祥瑞等。
M2 前室北壁绘导骑图、远山放牧图,南壁绘楼阁宴饮图、燕鸣图,东壁壁画与南壁的远山放牧图对应,西壁绘出行图,墓顶绘百鸟凤飞图。后室三壁均绘卷草祥瑞图,墓顶绘飞龙御天图、太阳金乌、月亮蟾蜍、星象图等。
由于没有出土文字资料,出土遗物也极少,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壁画内容对墓葬的年代进行推测。从墓葬形制看,其与鄂尔多斯境内和周邻地区西汉末期到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相似,从壁画绘制的形式、构图、内容方面看,也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东汉墓壁画非常接近,特别是与陕北地区的靖边、定边等地的东汉墓葬壁画基本相同,M2的下葬年代应为东汉时期。
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技艺娴熟、保存较好,是东汉时期珍贵的形象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东汉时期地理地貌、社会生活、民族种属、丧葬习俗、绘画艺术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形象资料和实物证据,与凤凰山、米拉壕、察汗淖尔等壁画墓一起,填补了鄂尔多斯地区的汉代壁画空白,也为今后的后续工作、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