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历史的脚步总是那样匆匆,它无声地带走了许多往事,但也悄然地留下许多迷人的故事。

  今年是张作霖一家人入住沈阳张氏帅府100周年,边业银行迁址沈阳90周年,沈阳金融博物馆成立10周年。为了挖掘沈阳市历史文化底蕴,扩大沈阳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增强沈阳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沈阳张氏帅府(金融)博物馆、沈阳日报社共同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向读者解读金融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展示风雨百年中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是第一篇。

  今天,我们如果从卫星地图看沈阳,您会发现一处与沈阳故宫布局很相似的建筑群,它就是张作霖、张学良的旧居——张氏帅府博物馆。在其东边紧挨着还有一处别致的手枪型建筑,它便是边业银行旧址,即现在的沈阳金融博物馆。风雨百年,这两处神秘建筑,都留下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故事。

  帝王宫殿建筑风格

  作为当年赫赫有名的人物,“东北王”张作霖的宅邸自是不同寻常,这个集办公和生活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群,曾是东北的政治中心,民国时期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它历经了两次直奉大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张作霖被炸身亡、东北易帜、杨常事件、“九·一八”事变,以及新旧中国的巨大变迁等,饱经沧桑的张氏帅府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一走进张氏帅府,就会感受到它的特别之处。放眼望去,青砖珑瓦,飞檐兽吻,挑脊宝顶,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狮头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张氏帅府三进四合院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在张作霖主政期间,四合院的前两进院为办公官邸,三进院为眷属私宅,传承了古代前朝后寝的封建帝王宫殿建筑风格。

  出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的张作霖,可不是一般人。“家天下”的观念始终占据着这位“东北王”的脑子里。因此在他看来,无论是督军署也好,省长公署也好,他张作霖的私宅就是官邸,自己的家就是议事的核心场所。于是,民国三年(1914年)秋天开始动工修建这座三进四合套院和西院北部的两组四合院。这个三进四合院在设计之初就吸收了奉天城清朝各王府建筑特点,遵循张作霖家乡辽南的生活习俗而建起的。民国四年(1915年)秋基本竣工后,又进行了室内外装修。民国五年(1916年)秋,张作霖全家搬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建成后,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因为这新建的三进四合院是张作霖的办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此,人们习惯称其为帅府。

  帅府的“前政后寝”建筑功能表现得非常鲜明。专家认为,帅府从一开始就是模仿沈阳故宫的进府流程、三路平行的布局方式以及“前政后寝”的建筑理念进行建造的。

  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曲香昆解释说,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以前的帝王政治中心,更是“家天下”的典型体现。沈阳故宫按照东西文德坊、武功坊的走向进入皇宫,以三路平行布局的格局、“前政后寝”的设计理念营造。而“大帅府”位于沈阳故宫的南方,隔着东三省总督府与之相望,总督府也是东西走向进入。这三处不同时期的标志性建筑竟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从围墙内的建筑来看,整个帅府是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营造“府”的氛围。为将府宅建得和沈阳故宫一样豪华气派,张作霖将帅府前部营造成一个过渡空间——前庭院,由东西走向并排的东、中、西三座辕门和一座大型影壁构成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这里也是进入帅府的导入区。

  张作霖在宅邸前设有岗哨,由此增加帅府的肃穆和神秘感。长长的前庭院延伸了府宅的深度感、开阔感。一进、二进、三进院,以及门洞、垂花门楼的纵深延伸,有开有合,客人越往里走,越会产生森严、肃静的深宅感受。

  曲香昆认为,整个帅府的辕门、前庭院和沈阳故宫的东华门、西华门、文德坊、武功坊所营造的空间情绪也非常相似。

  到了帅府东侧,可以看到标志性建筑大青楼,它建于1918年—1922年,仿罗马式建筑风格,因为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是当时奉天城的最高点之一,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

  在帅府的院外部分还有帅府办事处、边业银行和赵四小姐楼。纵观张氏帅府的建筑,风格各异,饱经沧桑,这些建筑已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见证。

  俯瞰金融博物馆像一把手枪

  与赵四小姐楼南侧一路之隔的边业银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银行。目前,它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金融类专业文博单位——沈阳金融博物馆,而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站在沈阳金融博物馆展厅内的“边业银行立体模型”展柜前时,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惊呼:“手枪,它像一把手枪!”

  确实如此!如果我们从空中俯瞰边业银行的整体建筑,可以看到它东西长而南北短,西侧和北侧的边沿皆平直,而东南则呈阶梯状,越往东边沿越窄,最窄处是边业银行正门的所在,仔细观看它就像一把平放着的手枪。那么,边业银行“手枪型”建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与张作霖和张学良爱枪有很大关系。张氏父子皆是行伍出身,为彰显威武豪迈的军人气魄,特意将银行建筑设计成自己绝少离身的手枪形状。还有一种说法是,张氏父子决定使用自家的马厩用地来建造边业银行新址,通过招标由一家德国建筑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整个格局呈曲尺形状,门脸要比现在宽广,设计送审后张作霖也表示满意。但是位于银行建筑东南侧一间小铺的主人却拒绝搬走。此人竟是张作霖手下一名秘书的亲属。张作霖大度地表示,别为难这个人了,于是令设计者修改建筑图纸。后来,便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有些像手枪的边业银行了。

  边业银行原是北洋政府始建的一所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于1919年,原是由西北筹边使、皖系军阀徐树铮“以开发边疆,巩固国防为名,呈准当时的北京政府立案”而设立。边业银行这个名字取开边创业之意。当时边业银行总行设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1920年迁到北京。

  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边业银行一直经营不善。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张作霖战胜了直系军阀,张学良收购了原来边业银行的股份,于1925年4月10日再次开业,张氏将总行设于天津,又在北京、上海、奉天、济南、张家口和哈尔滨等地设立分行。但是之后不久发生的一场兵变改变了边业银行的命运。

  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在滦州宣布倒戈反奉,张作霖被迫将奉军撤回东北。虽然这次反奉事件不久即被平息,但郭松龄曾在滦州扣留了一列开往奉天的火车,车里满载着由北洋政府财政部印制的边业银行纸币,这使得张氏父子感到边业银行总行设在天津不仅有诸多不便,而且还很不安全。1926年6月底,张作霖下令将边业银行总行由天津迁到奉天(今沈阳),7月1日奉天分行正式改称总行,同时天津总行改为分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边业银行被日军接收,后并入伪“满洲中央银行”。张学良又在天津另立边业银行总行。但不到一年,因资金不足股东纷纷抽股,边业银行变为张氏独资银行。1936年8月1日,总行移至上海。1937年4月,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软禁,同年10月边业银行宣告停业,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进得来出不去” 楼内宛若迷宫

  有人说,沈阳金融博物馆是一个进得来出不去的迷宫。不信?您就来试一试。

  从沈阳金融博物馆正门进入展厅,沿着近千米的展线参观一圈,大概需要左左右右地转上百个弯儿,于是常有人感慨:“这里咋像个迷宫呢?要是没有引导标志,根本走不出去!”

  据沈阳金融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刘磊介绍,在边业银行原址改建金融博物馆时,为了对这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原址性保护,施工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也就是说,今天的游客在大楼里体验到的转折盘旋、曲径通幽、如入迷宫中的感觉,正是当年边业银行大楼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而设计者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末,国内部分富有阶级已开始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修建西洋式的花园别墅。民国建立后,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起,各色的政界显贵、大小军阀及工商业的老板们争相攀比,掀起了一股抢占城市黄金地段修建仿欧式建筑的风潮。在这种大趋势下,奉天城里出现了以张氏帅府建筑群为代表的东西合璧式建筑群落,而边业银行大楼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在您看,边业银行主楼正面为罗马式建筑风格,十级台阶之上矗立着六根爱奥尼式立柱,顶托着宽大的露台,显得宏伟气派。一进入楼内立刻就会发现如迷宫般的内部结构,使人顿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慨叹。

  边业银行建筑内部的走廊,如龙盘蛇绕,曲折蜿蜒,房间依势而建,彼此联通,加之每层楼体之间还有错层的存在,愈加显得错综复杂。因此,不要说今天的游客,就算是内部工作人员,不熟悉一阵子也很难顺利地穿行其中。

  要建设一座银行大楼,设计者必须要考虑到它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相关的社会因素。这一点,可以从辽宁省档案馆现存的原边业银行内部建筑使用图纸上得到证实。这份图纸上面清楚地标明,二楼那些纵横交错的狭长房间是行员的宿舍。其次,还可以了解到边业银行的诸多部门:总裁室、副总裁室、经理室、营业室、发行股、总务处、审核处、稽核处、会计处等业务部门,另外还有提供后勤服务的大厨房、备饭室、卫队室、接待室、服役房等。这么多部门既缺一不可,又不能互相干扰,所以设计者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地进行了安排。于是,就留下了大小不一、分散各处的许多房间。

  安全对于任何一家银行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当时的奉天城内既有日寇觊觎在侧,又有绿林好汉出没无常,谁敢保证“树大招风”的边业银行不被胆大妄为者光临?所以,边业银行大楼为了加强安全防范的需要,就建成了今天这个您进得来出不去、转两圈也找不着北的钢筋水泥的迷宫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