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刺绣生涯 她的指上旧伤添新痕

陈晓丹正在帮一名同学的作品“开脸”-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晓丹正在帮一名同学的作品“开脸”

 

  9月9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刺绣比赛获奖名单公示结束,蜀绣艺人陈晓丹斩获金奖。9月21日,她将和其余4名金奖得主一起前往济南,参加2016年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传统工艺大赛相关活动。9月12日,成都商报记者找到了陈晓丹,1986年高中毕业后的她就从事刺绣行业,一做就是30年。从一个没有刺绣基础的小女孩练成如今的刺绣达人,陈晓丹的这30年是一段“充满艺术的人生旅程”。

 

  30年,从手指被扎出密密的血洞到运针成风

 

  陈晓丹是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大师的弟子,从师30年的她,如今同时担任了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的外聘老师。1986年,高中毕业的陈晓丹一度想从事美容美发行业,但这个主意被她父亲给强烈反对了,觉得不适合小姑娘,“我想想也是,那就学刺绣吧,正好当时有蜀绣厂的人来招生。”老父当初的“强烈反对”促成了陈晓丹和蜀绣的“结缘”。

 

  毫无经验的陈晓丹刚接触刺绣时,恩师郝淑萍就会让她刺一朵花或一只鸟,慢慢熟悉刺绣的流程。那时,她还只是一个19岁的小女孩,回忆刚拿起针线、日夜练习的日子,陈晓丹伸出左手告诉记者:“起初,我左手的五个手指指肚,基本上都会被刺出血洞,钻心的痛。”时过境迁,尽管经历了长达30年的磨练,陈晓丹坦言,自己的左手偶尔还是会被扎出小血洞。

 

  30年,从19岁姑娘变成受“肌肉劳损”困扰的阿姨

 

  今年49岁的陈晓丹自从踏入刺绣行业,就一直饱受肌肉劳损的困扰。“年轻时就有点端倪,就是肌肉酸痛,倒不是什么大病。做我们这行的,一坐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尤其在做双面绣时,右手要用很大的力,颈肩、手臂的肌肉就会酸疼,谁不有个腰酸背痛呢?”她笑着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晓丹的肌肉劳损越来越严重了,尤其是踏入中年后,忙碌的时候晚上睡觉都不安稳,肌肉酸痛,翻来覆去、辗转难眠。近几年来,她平均1周拔1次火罐,忙的时候就2周拔1次火罐,“我平时不去医院也不吃药,找家按摩店给我按摩按摩、拔个火罐就恢复了!.”30年过去,当年19岁的小姑娘,已然“熬”成了阿姨。


  30年,从不懂刺绣艺术


  变成刺绣达人

 

  9月3日、4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刺绣比赛连续举行了2天。168人进入初赛,80人闯入决赛,最终29人获奖,金奖只有5人,其中之一便是蜀绣艺人陈晓丹。陈晓丹表示,如果没有30年间的每一份刺绣工作的磨练也就没有今天的金奖作品。一幅“双面异形异色异样绣《相思鸟——熊猫》”,精心制作、耗时1年,饱含了30年来她所有作品的努力。一直以来,双面异形异色异样绣被誉为“刺绣的最高境界”,与30年前的那个不懂刺绣艺术的懵懂女孩不同,她已经在向“大师”靠拢。

 

  “这幅构图是由赵映碧老师负责的,赵老师是国画大师赵蕴玉之女,深得父亲的真传。刚拿到图纸时,我就在想怎么把它绣好,怎么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现在看来,30年的积累,还是有成效的。”陈晓丹很感慨。

 

  获得金奖的秘诀:


  淡泊名利、刻苦坚持、乐观向上、不忘初心

 

  刺绣达人陈晓丹有自己的生活,对她来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而对于所有的刺绣艺人来说,工作时不言不语,有时一站或者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属于“工作常态、见怪不怪”。为了缓解身体的疲劳,陈晓丹在业余时间培养了唱歌、跳舞的兴趣。第一次见到陈晓丹的人,很难猜到这位烫着微卷发、穿着素雅的“绣娘”已经是一个25岁孩子的妈妈。“上班时认真刺绣,一下班回家我就不碰工作的事了。休息时就去KTV唱唱歌,平时去健身房跳跳交谊舞、健美操。”

 

  “30年前,一起做蜀绣的有50个人;30年后,只有六七个人了。一些人因为刺绣没什么经济效益放弃了,一些人因为太辛苦也放弃了。”一向乐观的陈晓丹显得有些惆怅,30年的时光培养起一代优秀的蜀绣传人,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坚持着最初的选择并潇洒地生活着。

 

  恩师郝淑萍告诉记者:“当初收晓丹留下来学习刺绣,就是冲着她有悟性和干劲。稍稍点拨,便会自我意会,她本人淡泊名利,之前也获得过一些刺绣奖项。”今年71岁的郝淑萍是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坚持着蜀绣的传承。今年郫县的刺绣大赛中,她有3名弟子获得了奖项,包括1名金奖、1名银奖和1名铜奖。“蜀绣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发掘和培养年轻的一代。现在工作室中,不仅有很多80后,还有7个90后,要将蜀绣发扬光大,就看年轻人是否努力和坚持了。”郝淑萍这么说道。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