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西湖巨型彩扇惊艳全球之后 扒一扒中国扇背后的故事

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西子湖畔上演,演出美轮美奂、诗情画意。在西湖上“开屏”的巨型彩扇,配合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成为晚会中的一大亮点。这把扇子也纷纷被网友们称赞:美哭了。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隽美,堪称中华一绝。扇子别名凉友,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明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西子湖畔上演,演出美轮美奂、诗情画意。在西湖上“开屏”的巨型彩扇,配合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成为晚会中的一大亮点。这把扇子也纷纷被网友们称赞:美哭了。


      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隽美,堪称中华一绝。扇子别名凉友,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明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扇博物馆藏品


      我国的扇子大约有500余种,异彩纷呈,广东的溪蒲葵扇、火画扇,杭州的绢扇、黑纸折扇,绍兴的全棕折扇,岳州的小套扇,肇庆的牛骨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湖北洪湖的纸折扇,福建的印花纸扇,平江的白玉纸折扇,黔江的蟠桃扇等,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我国的扇子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扇面书画: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我国的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因为可以扇风纳凉之外,还因为扇同诗画艺术分不开。历代著名的书画家都喜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书画艺术中的“扇子文化”。明代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清代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石涛、朱耷、髡残、弘仁,近现代的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便身价百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沈周 《蕉荫琴思》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扇子作为艺术收藏品由来已久,据传藏扇的风气始于魏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作家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仇英《松阁远眺图》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六角扇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位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每把扇子上各题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就可以卖到几百钱了。”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


      凉友趣闻:表身份地位的绝佳道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达舞台上的人物性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白绢地绣孔雀漆柄团扇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是我国扇子的大发展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之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更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配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之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竹股烫花素面折扇

      故宫博物院藏


      扇子还被古人用以表现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潇洒倜傥的风度。杜牧则以“轻罗小扇扑流萤”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以诙谐的情绪描写了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而“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民谣,则借助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憎面目,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扇子也常常被古人用于“暗示”的功能。诸葛亮扇不离手,其扇子寓意着大智大慧。济公手摇的扇子,代表着救世济人的无边法力。孔尚任《桃花扇》里的“宫扇一柄”,则显然是情意的象征。


      外销扇:欧洲贵族的中国时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7世纪末,中国折扇传入英国,随着一种新的风尚即所谓“洛可可”的兴起,18世纪中国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欢庆胜利、国王病愈、葬礼、舞会等礼仪的礼物或纪念品。绢制的聚头扇,成了宫廷里的贵妇人必不可少的随身装饰品,不论冬夏都使用。当时全欧洲都在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儿:Chinoiserie,即“中国趣味”,或“中国时尚”,指的是对中国风格的工艺品和日用品的爱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销扇由于携带方便,尤其在材质、题材、纹饰、工艺等方面比较显著的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因此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在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风靡一时。


      外销扇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利用了许多传统艺术语言,但整体又有西方审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体现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呈现东西方交融的装饰风格特色。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