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饰物揭开颍州开元寺前世之谜

  从出土的文物中还原历史,这是考古学家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多年以来,文物专家们一直想探究的是,大唐颍州开元寺的庙址究竟在何处?阜阳考古专家韩自强、刘奕云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四十年前阜城出土的一大批宋代金银器,为揭开这个问题的谜底提供了新思路,并由此推论:大唐颍州开元寺的遗址,应位于今天的鼓楼广场南侧附近。

  一次性挖出金银器数以百件

  1972年11月27日,天寒地冻,阜城鼓楼广场南侧,阜阳县梆剧团职工宿舍工地却热火朝天。在工人挖地基挖到两米多深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喊:“怪了,地下咋这么多电焊条!”之后,其他工人都挖到了这类呈U型、沾着土腥味的“电焊条”,大家捡起来甩到坑外,很快堆成了一小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银簪
 
  但是工人们依旧忙活着,因为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竟然是千年前的文物——宋代银钗。直到突然又挖出金手镯、银锭等,上面依稀可见精美花纹和“相国寺西南五”、“宣化门毕三郎”等刻字,才引起个别受过文化教育的工人的注意。他们立即放下手中的铁锹,从挖的坑中跳出来,纷纷拿起刚才挖出的“电焊条”使劲掰扯,似乎还可以辨认上面有“钟家”、“苏匠”、“谢家”等刻字。

  在大家在争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时候埋进去之时,闻讯赶来的阜阳县革委会工作人员封闭了现场。第二天,当时的阜阳地区博物馆馆长韩自强代表馆方接收了这批金银器。

  “当时,工人挖出来的金器总计1斤多重,银器重达46斤,有金手镯、金钏、金项圈、银钗、银铤、银锭等。”在接受颍州晚报记者采访时,韩自强表示,这批出土文物数量巨大,在阜阳境内挖掘的金银器历史上实属罕见,包括320根银钗,其中35根钗股被工人掰断了,余下还有135个钗首,很多錾字都清晰可辨。

  出的土金钗中还有赝品

  如此罕见的大批金银器,是何人何时深埋于此的?为什么大多是女子饰物?……这类当时看似无解的疑问,在史学界争论多年后的今天,答案似乎逐渐浮出了水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银铤
 
  “我几十年来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批金银器仅银钗就达300多根,绝非某大户家庭妇女所能消费得了的,应是一座大寺庙在遭遇战乱兵焚之前埋入土中的。”韩自强表示,经过鉴定这批金银器属于宋代文物,他与刘奕云一起研究认为,揭开历史背后的密码就在金银器的錾字上。

  据介绍,出土的大部分头钗上都刻有店名店主,乃至店址,如“宣化门朱小四”、“宣化门毕三郎”、“相国寺西唐五”、“相国寺毕家记”等。“这批金银器的产地,大部分是来源于当时的东京汴梁,生产店铺达60多家。”韩自强表示,宣化门是宋汴梁南城三门中靠东的城门,又称陈州门;而相国寺是汴梁城中的大寺庙,初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初名建国寺,唐改名相国寺,宋称大相国寺。

  “其中有一只金钗是假货,钗头上刻着十足金,但实际上是金箔铅的。这也说明它不是大户人家所用的。”韩自强表示,那时候颍州商业发达,又靠近京城,普通家庭去汴梁城采购饰品成为时尚。这批金银器应是本地佛教信徒还愿时捐给开元寺的“功德银”,所以出现金钗赝品很正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元寺金银器
 
  女子饰物揭开颍州开元寺遗址密码

  “大批善男信女到开元寺还愿应在开元寺鼎盛时期,即北宋前期;而这些‘功德银’被深深埋入土中,应在开元寺被兵焚的宋金战乱时期。”韩自强介绍,他2009年参加楚文化研究会年会时目睹了重达5000斤的大唐颍州开元寺八卦铜钟,随后友人赠送钟铭精拓。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开元寺遗址与这批金银器的出土之地能勾连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元寺铜钟
 
  另一证据是,附近还有宋人杨汝翼《顺昌战胜破贼录》记载的维摩院,此为欧阳修故居遗址,当代曾挖出一欧阳修收藏的遗物。据韩自强介绍,上世纪末建古商城时,八角楼下的工地上曾挖出一枚残骨簪,后被本地一王姓藏家收藏。“我曾亲眼所见,骨簪有三四寸长,上面刻‘六一居士’四个篆字。”

  韩自强表示,据杨汝翼记载,顺昌大战时,主帅刘琦住在维摩院,而左军驻扎在罗汉院(俗称罗汉寺,即开元寺),位置即在顺昌府南门子城外、护城河西南面,即今天的鼓楼广场南侧附近;而出土的这批金银器,正印证了该处原有一座大寺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