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山西朔州历史名字变迁史

  朔州是位于长城内外之间的一座新型城市,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的居所。“朔”的本义指一个月的月底和下个月的月初,此时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升同落,看不到月亮,感觉月亮离得最远,是没有月亮的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月亮就要到来的开始。“朔”作为地名,指地之(最)北、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另一方面,尽管气候寒冷但“否极泰来”,(光明的)未来已经开始。

  山西朔州历史名字变迁史

  1.先秦两汉

  相传,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筑马邑城池,置马邑县,隶属于雁门郡管辖。这里,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乃至天下之说。所以在这里,随处可见曾经的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塞外长城古道,马邑自古以来就是边防之境。很久以前,朔州就是兵家古道的居所。

  楚汉争霸,刘邦得天下以后。置马邑县,即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关于马邑这个县名,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今朔城区北边,至今遗留有马邑村。在城中也有马邑小区、马邑路之类的以马邑为名的地标建筑。

  公元前133年,西汉在马邑策划了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马邑人(一说燕人)王恢策划了这场阴谋。但是当匈奴单于就快要进入马邑的埋伏圈时,狡猾的单于发现了城中的不对劲,带兵快速攻下一个城堡后得知了这场阴谋,便迅速退兵了。所以这场诱敌歼灭战以失败告终。自此,西汉开始于匈奴大规模交战。马邑这座城,从此在历史上被频繁的提起。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历史在此段时间也并无太多笔墨,故不做详细描述。

  2.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今朔州基本属于魏国,设雁门郡,辖七县区,在今朔州境内。由于当时战火纷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后来也有马邑称为废县一说。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也有说法桑干郡在北魏时期辖今天朔城区西影寺村西部分。北魏末年,据史书记载尔朱荣为北秀荣人,据后来考证尔朱荣为朔城区人,当时秀荣是指忻州。固自桑干河、汾河上游一带,分为南北秀荣,此时北秀荣应该指朔城区。现在城区鄯阳街广场石碑上刻着雄厚的“秀荣”二字,想来正是因为如此。

  东魏时期,朔州基本处于柔然控制之内。北齐天保六年(555),复置朔州,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城西南24公里沙河所置的新城,即今天城区南梵王寺村。北齐天保八年(557),北朔州迁到朔州城区,即马邑。同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隋书》中记载:“后齐置朔州及广宁、太平郡(原名神武郡,后改名)、长宁郡、齐德郡。”由此看来,现在市区内存在的长宁街、神朔大道等朔州境内几条主干街道都是以当时的历史名字而命名。

  3.隋唐五代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作为城区主干道的鄯阳街,其名字寓意就是源于这个时期。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从山西朔州走出了无数猛将,刘武周作为地地道道的朔州人,统治辖区曾经涵盖整个山西全境。虽然在后来同秦王李世民的战争中战败,但是他的部下尉迟恭(马邑人)追随秦王李世民打天下,后来授封鄂国公,成为中国老百姓时代相传的门神之一。

  唐武德四年(621),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整个隋唐朝两朝,朔州的城市名字基本被定了下来。马邑和鄯阳这两个名字,也伴随了朔州人几千年。

  4.宋辽金元

  五代时期,朔州的建置基本同隋唐时期。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包括大同府、应州、朔州,金仍之。1214年,怀仁县升为云州。马邑县升为固州。宋在朔州置朔宁府,不过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当时的战事紧迫,朔州一直在宋、辽、金争夺下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存在。元隶山西道大同路辖区,并无太多改变。

  5.明清时期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南部内长城一带属山西都指挥使司。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撤卫改县,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朔平府的府衙驻在右玉老城,今右卫镇。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6.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即朔县,同隶北路道管辖。后来北路道改为雁门道,1927年民国政府成立,撤销道,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此时朔县这个名字第一次被提出来,现在很多人出门依旧习惯提自己是朔县人。这一历史存留的痕迹,至今留在我们心中。

  7.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雁北行署,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区撤消,其所辖的应县、右玉县和怀仁县划归朔州市。至此,朔州市的辖区正式划定。(中国文物网驻朔州工作站 转自人文山西)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