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萧后冠西安首露真容 揭示隋唐礼冠制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考古队在扬州曹庄隋唐墓葬内发现隋炀帝的牙齿,并确定一号墓墓主为杨广。二号墓则发现隋编钟,墓内还有人骨,勘测约56岁,一米五的成年女性,经专家判断墓主为萧后。图文墓葬内景。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5日在西安披露,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隋炀帝萧后冠已完成实验室考古与保护,专家明确了萧后冠的基本结构、加工工艺、材料属性,为研究隋唐时期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介绍,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间,考古发现了隋炀帝墓及隋炀帝萧后墓,在萧后墓出土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冠,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

  由于萧后冠结构复杂、腐朽严重等原因,考古人员决定整体提取后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2014年7月7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护送萧后冠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开展清理保护。

  “我们的总体想法是认真观察、谨慎清理、保守推进。”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负责人、“三秦学者”杨军昌告诉记者,考古人员开始时按照探方平面清理,提取萧后冠周围的文物。在冠的表面清理时以花冠花蕊为主,沿着花冠或花梗推进。在整个额箍清理出来后,以额箍为基准,贴着冠的框架向外,发现花树后,明确花树的结构组成,进而明确了花树与框架的连接关系。

  通过实验室考古清理并结合无损X光探查,萧后冠首次露出真容。杨军昌说,萧后冠的框架由两博鬓、呈十字交叉的两道梁和呈环带的三道箍组成。其上花树13棵,花树由花梗、花瓣和花蕊等构成,在冠后脑位置有12块水滴形饰件。经过分析研究,明确了制作萧后冠所用铜、金、珍珠、棉、丝等主要材料,以及锤揲、掐丝、镶嵌、珠化等饰件加工工艺。

  据史书记载,隋朝皇后冠应佩戴12棵花树,而萧后冠上却发现了13棵花树。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认为,萧后虽是隋朝的皇后,但埋葬时已到唐代,13棵花树可能是一种礼遇。

  赵强表示,此次实验室考古中,首次发现了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为中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还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制品,也揭示了隋唐时期铜钗、钿花复杂的结构与工艺特征,是中国实验室考古的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